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1、情景教学法;2、导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二、内容讲析1、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史学造诣也很深,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今存《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解题。

伶: 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3)课文内容。

①阅读课文,归纳概括:问题设计: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学生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2年系燕父子以组923年函梁君臣之首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教师补充:公元908年, 24 岁,嗣位晋王,接受遗命;公元912年,28岁, 兵破幽州,“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9岁,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函梁君臣之首”;公元926年,42岁,兵变被杀,后唐灭亡。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唐宋之间有一段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

这期间有两位悲剧性的皇帝, 一位是写下饱含屈辱和血泪的千古绝唱《虞美人》的南唐后主李煜; 一位是先智后昏,因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两位亡国之君有一共同特点———擅长填词度曲。

李煜的词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看一首李存勖的《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意境优美,写出了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凄苦,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

我们换个角度解读, 这首小令也是一代君王、一个王朝命运的写照②结构思路: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论述体文章,请从“论点、论据、论证”三角度梳理内容结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分别举例,简单归纳)2、课文讲析。

(1)内容理解。

①作者详述晋王赐三矢给庄宗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课文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表明了当时李存勖继承王位后任务的艰巨性(灭梁和打击附梁势力)为下文李存勖始终不忘父王遗命,时时处处体现出“忧劳”之心做好铺垫,目的在于扣住主题,论点中的“人事”来论述,突出最高统治者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②唐庄宗的一生,盛衰无常,请结合文本,联系相关材料阐述其盛衰的原因,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李存勖从24 岁即王位(公元908年)到38岁(公元923 年)建立后唐称帝,这十五年间,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统治者,他始终不忘父王遗命,时时处处体现出“忧劳”之心(“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所以国力日强。

从反面分析,李存勖由盛到衰却不到4年的时间,李存勖灭燕灭梁建立后唐政权之后,“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之时,伶官用事,乱政误国。

教材在课后的资料中也引述了后唐庄宗溺爱伶人周匝,竟然不顾朝中大臣劝谏,封救过周匝性命的另两个伶人为刺史,并且对劝谏者说,“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意思是,你的话虽然是公正的,但还是为我迁就一下去办理这件事吧)。

庄宗为讨得所溺爱的伶人的欢心,已何其昏庸!可见,他失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逸豫”,即为了安闲享乐而无所不为。

可见,他失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逸豫”,即为了安闲享乐而无所不为。

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竟然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所以作者认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在文末明确告诫北宋统治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又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其讽谏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2)语言鉴赏。

①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极强,请结合作者描述庄宗盛况及衰景语句,加以赏析。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赏析举例:“系、函、入、还、告”等动词描写出了庄宗所向披靡、连连告捷的战况、“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更渲染了这种志得意满的情状,突出了庄宗的盛况。

同时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极力铺陈,突出了庄宗盛况一时的气势。

当然语句中也蕴含有作者复杂的情感内涵,有仰慕、赞叹,更有伤感、惋惜(“方”)。

原文: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赏析举例:“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等短语描写出了庄宗政府实力衰弱、不堪一击的军力,以及面临动乱时的慌乱、迷惘、悲哀。

凸显了庄宗的衰微;“何其衰也!”更渲染了庄宗的衰况以及作者无尽的感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以“及“未及”“至于”串联文句,层层铺陈,极力渲染,突出了庄宗极为衰落的情状。

当然语句中也蕴含有作者复杂的情感内涵,有伤感、惋惜中有深沉的思考。

教师总结:庄宗灭敌立国,由弱到强,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是短短的3年。

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作者回顾历史,怎能不由衷地发出深深的感慨,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地表达,他运用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特殊句式,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极力铺陈,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突现了文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主题。

学生诵读:用铿锵的语调诵读庄宗忧劳兴国的语句,并想象描绘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姿英发形象。

用低沉的声音缓慢的节奏诵读庄宗逸豫亡身的语句,并想象描绘其君臣凄然相向、泪如雨下的悲惨情景。

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也是一个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不但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而且使文章抑扬顿挫, 变化腾挪。

全文最明显、最重要的对比就是庄宗“得天下”的“盛”与“失天下”的“衰”之间的对比。

晋王临终授矢庄宗, 告以遗恨, 要庄宗不忘世仇,完成遗志。

庄宗接受先父重托,作战时负矢前驱,身先士卒, 所向披靡,大功告成。

但志满意得之后,就改变初衷, 宠幸伶官, 贪图享乐,以致荒废政事,身死国灭。

其成功时的“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其惨败时的“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对比,突出了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皆自于人欤”, 使得“成败由人”的道理更令人信服。

除大的方面外, 文中随处可见对比, 从中心论点到论据, 从论证过程到结论, 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 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如“盛”与“衰”、“人事”与“天命”、“得”与“失”、“壮”与“衰”、“难”与“易”、“成”与“败”、“满”与“谦”、“损”与“益”、“忧劳”与“逸豫”、“兴国”与“亡身”等,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 既突出了中心论点, 使说理深刻、透彻,又使文章文气贯通且富有变化, 文脉流畅且曲折有致。

《古文观止》评曰:“抑扬尽致, 俯仰雍容, 逼肖龙门,此六一公生平最得意之笔, 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这其中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也应该是其“百读不厌”的原因吧。

(3)文意探究。

①如何理解“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中“人事”一词?明确: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注释解“人事”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结合词义、写作背景、文章内容,应理解为的“人事”应解为“人为,人力”之意,具体指统治者个人的主观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