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一、产妇哺乳三大技术操作常规:哺乳技术,含接技术,挤奶技术
1.哺乳技术:母亲保持体位舒适,婴儿身体贴近母亲,脸向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婴儿的头与身体呈一直线。
2.含接技术:产妇把食指至小指并拢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用食指托乳房的底部,拇指轻轻放在乳房上,母亲的手不要离乳头太近,婴儿的嘴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
3.挤奶技术:将拇指和食指放在乳头根部外侧2公分处,其他手指托住乳房,用拇指和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前挤、放松,并告诉产妇挤奶时食指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二、母乳喂养的好处
1.营养、卫生、经济、方便。
2.增加婴儿抵抗力、增加母子感情。
3.可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三、母婴同室的重要性
让母亲和婴儿每日24小时在一起: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保持有足够的母乳;有利于按需喂奶,增加母子感情。
四、按需哺乳及重要性
1、只要孩子想吃就喂,母亲乳胀也应喂,不要规定时间和次数。
2、按需哺乳可以预防奶胀,频繁吸吮将会产生更多的乳汁,夜间增加吸吮次数,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五、哺乳中母亲的正确体位
1.母亲身体放松,取舒适体位。
2.孩子身体贴近母亲,脸向着乳房,头与身体呈一直线,鼻子对着乳头,下颌碰乳房。
3.如果是刚出生的新生儿则应托着他的臀部。
4.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坐位:环抱式、交叉式、橄榄球式;卧位。
六、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母乳?
1.早接触,早吸吮,产后30分钟内母子裸体接触30分钟以上。
2.坚持夜间喂奶。
3.掌握好喂奶技巧。
4.合理营养和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5.不过早给婴儿添加辅食(糖水、果汁、开水等)。
七、正确喂奶的姿势
1.母亲手的正确姿势:把食指至小指并拢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托住乳房的底部,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成“C”字形,拇指轻轻放在乳房上,母亲的手不要离乳头太近。
2.小儿含接的正确姿势:婴儿的嘴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含接时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有慢而深的吸吮,听到吞咽声。
八、乳房胀痛及肿块的处理
有的产妇在产后2~3天,出现乳房硬块,一般是由于婴儿出生最初几天没有做到有效地母乳喂养,喂哺次数少,姿势不对,常伴有胀痛。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小儿频繁地正确地吸奶,使乳管吸通,婴儿是最好的吸奶器。
此外可用洗净的双手挤奶或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保证乳腺管的畅通。
九、头皲裂的预防与护理
1.纠正喂奶姿势及技巧,喂奶前不要用肥皂和乙醇溶液擦洗乳头。
2.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易被婴儿吸吮。
3.先吸轻伤侧再吸重伤一侧。
4.让乳头和乳晕大部分含吮在婴儿口内。
5.交替变换抱婴位置(坐、卧)。
6.哺乳后要等婴儿自动放下奶头,再抱离乳房(或轻压婴儿下颏,温和地中断吸吮)。
7.喂奶后挤出少许乳汁用手涂在乳头、乳晕上。
8.乳头破裂剧烈者,可暂停吸奶24小时,但要将乳汁挤出喂养婴儿。
十、产后乳头凹陷的处理
母亲乳头凹陷时,小儿吸不到奶,可每天用洗净的手指轻轻牵拉出乳头数次,同时用双手把黑色的乳晕向左右两侧及上下两旁拉伸乳头,每次五分钟,每日二次,加上小儿的吸吮,奶头就会慢慢地出来。
十一、乳汁摄入充足的指标(产后数周内)
1.喂奶时听到吞奶声。
2.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后松软。
3.可有乳房下奶感觉。
4.湿尿布:24小时6次。
5.大便:出生后每天排胎便数次。
6.二次喂奶间,婴儿满足安静。
7.新生儿出生后7~10天内体重应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满月时体重增长
600克及以上。
十二、挤奶的部位和手法
让母亲洗净双手,以坐为宜,将清洁容器靠近乳房,把拇指和食指放在乳头根部外侧2公分处,其它手指托住乳房,用拇指和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前挤、放松,压力作用于乳晕下方的乳窦上,反复一压一放,依次向各方向按同样的方法挤压乳晕,手指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拟定:邱**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