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梳理知识,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统计意识的目的。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数学思考: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本章知识点解题。

解决办法: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讲:用《啤酒与尿布》这一成功利用数据分析的经典营销案例,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回顾在《数据的分析》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统计量?如何计算?有何异同?(二)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并板书;学生细心计算,并说说各统计量的计算方法:)数据2,1,2,4,2,1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众数是_______,方差是_______.(1)加权平均数:(先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后教师出示案例,学生可分组讨论后交流):《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有意者于2011年9月20日到我处面试。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6000+5500+4000+1000+500)÷5=3400请你计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相关知识):一、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二、权的常见形式1、频数形式.如 1、2、5、12、6、3、1.2、比的形式.如 3:3:2:2.3、百分比形式.如 30%、30%、20%和20%三、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特例(2)平均数的局限性(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动脑思考后交流)有一首打油诗“张村有个张千万,隔壁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人人都是张百万。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3)中位数的应用(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动脑思考后交流)有9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4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9名同学成绩的()A.众数B.中位数C.平均数D.方差(4)众数的应用(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动脑思考后交流)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如果每双鞋的利润相同,你认为鞋店老板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A平均数 B方差 C众数 D中位数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A.1个B.2个C.3个D.0个(5)方差的应用(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动脑思考后交流)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的平均数均是7,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5.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射中的总环数相同B.甲的成绩稳定C.乙的成绩波动较大D.甲、乙的众数相同(三)总结与反思(教师板书本章知识结构图)(四)综合应用(布置学生好好动脑,,计算相关的量,组内交流后选一名学生上台展示)例题: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 每次射靶的成绩如下表:(1)请填写下表:(2) 请从下列五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看;③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④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包括9环)次数相结合看;⑤从10次射击两人命中环数的走势看.(3) 假设你是甲、乙二人的教练,要选择一人参加射击比赛,根据(2) 的分析,你该如何选择?(五)样本估计总体问题:(学生口答,同时交流做法)1、指出下列哪些调查适合作抽样调查。

(1)了解我班所有学生的双眼视力;(2)了解某品牌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3)了解乘坐飞机的旅客是否携带危险物品;4)了解某酸奶公司生产的酸奶卫生达标情况2、想要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应该采取调查。

抽样调查时,在所生产的这批灯泡中,抽取100个灯泡进行调查,其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例题:(分组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1、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为此,某市就“你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是多少”的问题随机调查了辖区内320名初中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统计图(部分)如图所示,其中分组情况是:A组:t<0.5h;B组:0.5h≤t≤1h;C组:1h≤t<1.5t;D组:t≥1.5h请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C组的人数是____;(2)本次调查数据的中位数落在___组内;(3)若该辖区约有32000名初中学生,请你估计其中达国家规定体育活动时间的人约有多少?(六)、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 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结果如下表:班级参加人数中位数方差平均数甲55149191135乙55151110135(1)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相同;(2)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3)甲班成绩的波动情况比乙班成绩的波动小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A.(1)(2)(3)B.(1)(2)C.(1)(3)D.(2)(3)二、填空题2、一名学生军训时连续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分别为4,7,8,6,8,5,9,10,7.则这名学生射击环数的方差是_________.3、某公司欲招聘工人,对候选人进行三项测试:语言、创新、综合知识,并按测试得分1:4:3的比例确定测试总分,已知三项得分分别为88,72,50,则这位候选人的招聘得分为________.三、解答题4、某农民几年前承包了甲、乙两片荒山,各栽种了100棵蜜橘,成活98%。

现已挂果,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为了分析经营情况,他从甲山随意采摘了3棵树上的蜜橘,称得质量分别为25,18,20千克;他从乙山上采摘了4棵树上的蜜橘,称得质量分别是21,24,19,20千克,组成一个样本,问:(1)样本容量是多少?(2)样本平均数是多少?并估算出甲、乙两山蜜橘的总产量?(3)甲、乙两山哪个山上蜜橘长势较整齐?(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我的数学笔记》今天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复习了“数据的分析”.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_________;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总结:一种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两个公式: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四个概念: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八)作业布置:必做题:教材第136~137页复习题20第4、 5、6、7题.选做题:教材第137页复习题20第9题.八、板书设计小结与复习知识结构问题例题十、教学反思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实施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知识被重视起来,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看到了“知识有用”,感受到了知识有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总结归纳,形成有个性特点的知识。

本节复习课程提供了一些较新的实例,供学生去研究,教学中把握了重点,案例形式多种多样,学习中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

《数据的分析》学情分析本章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知识与方法,这也是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对于数据的分析,《标准》在第2学段和本学段都有要求,第2学段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样看来,对于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学生在第2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已经会求平均数;《标准》在本学段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这样看来,本学段在第2学段的基础上,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

据此,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例如,对于平均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复习学生已有的关于其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数据的分析》效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填写的表格汇总,发现学生普遍对本节知识的兴趣浓厚,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自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多,能较好的理解别人的思路,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较高。

大部分学生的发言次数多,质量高,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

通过老师们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经过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能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有一定的归纳与概括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数据分析观念。

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概述: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领域编写,共三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