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_煮酒论史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_煮酒论史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_煮酒论史前言:唐朝牛人辈出,发生了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节初露锋芒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

李世民的父亲叫李渊,母亲姓窦,他们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是李建成,第二个儿子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是李玄霸,第四个儿子是李元吉,女儿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

当时是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李渊起初在朝廷里担任千牛备身(负责皇帝安全的一种官职),杨坚励精图治,隋朝稳步发展。

数年之后,杨坚去世,情况发生了变化。

继位的杨广(杨坚的儿子)实行暴政,不爱惜民力,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重负的人们纷纷起来反抗,很多地方出现了起义军。

当时山西有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叫毋端儿,他聚众造反,引起了杨广的注意。

此时的李渊已经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杨广就派李渊前去平叛。

李渊很快露了一手。

他带兵来到龙门城,恰好遇到毋端儿率众攻城,二人开始过招。

毋端儿手下有几千人,声势很大,李渊艺高人胆大,居然只带了十几个士兵出城。

对方立即围了过来,李渊不慌不忙,拿出一手绝活:他连续射箭,例不虚发,弓弦一响,就有一个敌人倒下。

这种打法太震撼,毋端儿等人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神箭手,匆忙撤退。

李渊箭术过人,其子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也很强。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去北部巡视,突然遭到数十万突厥部队的偷袭,杨广当时没带多少人马,只好就近进入雁门城坚守,同时命令各地官军过来支援,李世民就在其中一支援军里。

这支援军由将领云定兴指挥,当时李世民只有16岁,虽然他年纪小,但是他很会分析局势。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对方用重兵袭击皇帝,肯定是觉得我方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来足够人马,所以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靠近敌人,让敌人认为我们来了很多人,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 这番分析很有道理,云定兴依计而行,成功地威慑了敌人,这时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又收到后方遇袭的情报,左思右想之后,始毕可汗带着人马跑了。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谋略,可谓少年英雄。

李世民父子能力过人,不过杨广最倚重的还是大臣宇文述、苏威等人,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

宇文述出身官宦世家,在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立下不少战功。

宇文述心思细密,擅长揣测人心,起初隋朝的太子是杨广的哥哥杨勇,杨广只是被封为晋王,杨广想当太子,为此他积极拉拢宇文述,想让宇文述支持自己。

杨勇虽然是太子,但是他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父亲杨坚不太满意,宇文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决定站到杨广这一边。

更换太子是件大事,一般官员在杨坚面前说话不管用,宇文述想来想去,打算从杨素那里找到突破口。

杨素是隋朝名将,足智多谋,他的话对隋文帝杨坚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宇文述很难接触到杨素,怎么办呢?宇文述灵机一动,去找杨素的弟弟杨约。

杨约喜欢赌钱,宇文述就经常约他赌钱,故意输很多钱给他。

赢的多了,杨约也有点不好意思。

这时宇文述趁热打铁,对杨约说:“是晋王(指杨广)让我这么做的。

” 杨约吃了一惊,宇文述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希望杨约和他的哥哥杨素支持杨广争太子。

杨约也知道太子杨勇已经失宠,斟酌一番后,他答应支持杨广,还把哥哥杨素也拉到了杨广这一边。

就这样,在宇文述的帮助下,杨广争取到了重臣的支持,他顺利夺得太子之位,最终成为隋朝的第二个皇帝,宇文述在这中间立下了不少功劳,因此杨广对他很信任,任命他为左卫大将军。

苏威也是隋朝老臣,早在杨广的父亲杨坚在位时,苏威就是朝廷重臣。

苏威此人心直口快,隋文帝杨坚的宫殿里有一些银制的装饰品,苏威就劝杨坚要注重节俭,隋文帝十分感动,马上下令撤走了这些东西。

有一次杨坚大发雷霆,想杀某个人,苏威认为此举不妥,硬是拦着杨坚,等后来杨坚气消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赞赏了苏威。

由此可见,苏威是个敢于劝谏的人,杨广登基之后,苏威依旧如此。

但杨广不是杨坚,他不一定能接受苏威的直言,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杨广实行暴政,无法忍受的老百姓们揭竿而起,很多地方出现了起义军,面对这么严重的危机,杨广会怎么应对呢?某一天,杨广把重臣们叫了过来,问他们关于外面起义军的情况。

宇文述了解杨广,他故意说好听的话,说起义军越来越少了。

苏威是这么说的:“不知道他们的人数,只知道他们逐渐逼近都城。

” 其实苏威说的是实话,但杨广不愿意面对事实,他只听好听的,苏威的话刺痛了他,不久之后,杨广就把苏威革职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敢说真话的苏威就这么被赶走了。

面对遍地烽火,杨广会何去何从呢?他选择去江都。

江都在扬州一带,当年隋军进攻南陈之时,杨广是隋军统帅,曾经在这里待过一段时间,他想故地重游。

不过目前的局势显然不适合旅游,杨广这么做更像是一种逃避。

公元616年,杨广让孙子杨侗和部分大臣守住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

此时的杨广就像一只鸵鸟,以为把头埋起来就没事了。

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各地出现的起义军越来越多,隋朝陷入了大范围的动乱。

当时李渊负责镇守晋阳(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其子李世民见天下将乱,开始积极结交各路豪杰,为将来做准备。

在晋阳,李世民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谋士——刘文静。

后来转世成姚广孝了,两世人一个德性,为了向天下人炫才干,硬是威逼利诱别人造反抢皇位,并且都成功了!隋唐跟秦汉差不多,这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模式,秦汉,汉朝制度多数借鉴秦制,而隋朝没有完备的制度在唐朝完备了。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此人智慧过人,胸怀大志,认识李世民之后,刘文静很看好他,说李世民像刘邦一样豁达,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个人才,二人成了好友。

可是不久之后,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被抓了起来。

李密是什么人呢?他是瓦岗军的首领,瓦岗军是隋末起义军里实力很强的一支部队,因此李密被朝廷列为打击对象。

刘文静是李密的亲家,朝廷就把他投进了晋阳的大牢里。

好友有难,李世民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特意去牢里看刘文静。

李世民和刘文静都是聪明人,对天下大势有自己的判断,二人在大牢里密谈,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看法。

刘文静认为天下已经陷入动荡,需要有人来稳住大局。

到了这一步,李世民也不再隐瞒,说自己正是来找他共商大计的。

于是刘文静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李渊动员自己掌握的军队,同时招揽周边豪杰,一举攻占关中,然后逐步统一天下!关中大致在陕西中部一带,这个地区四周有险要的关口,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李世民深表赞同。

这个计划有个前提——需要李渊主动起兵。

但是李渊当时还没有下定决心起兵。

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不过光靠他一个人来劝李渊是不够的,李世民决定去找一个人——裴寂。

裴寂是李渊的好朋友,同时也是刘文静的熟人,刘文静当晋阳令的时候,裴寂是晋阳宫监(负责管理隋炀帝离宫的一种官职),二人曾经在一起聊到时局,裴寂感叹生逢乱世,将来不知道该怎么办。

刘文静微微一笑:“时局可以预估,我们是朋友,不用担心。

” 在分析时局方面,刘文静的确是高手,不过他还是低估了人性,此刻的他绝不会想到,将来自己的死亡就和面前的这个朋友有关。

当然,这时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裴寂听说了李世民和刘文静的计划后,决定帮他们说服李渊。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渊遇到了麻烦。

当时突厥部队到马邑(山西朔州一带)劫掠,李渊是杨广任命的太原留守,马邑在太原以北200公里左右,李渊就派出下属高君雅,让他带兵支援马邑太守王仁恭。

结果王仁恭和高君雅没把仗打好,远在江都的杨广得知后很生气,准备把李渊和王仁恭抓到江都。

历史用这样的方式来讲的话和教科书的死板方式有什么区别?难怪现代很多大学生的历史都不怎么样,主要是缺乏兴趣。

讲述历史要把话题、关键词穿插起来,述事方法要醒目,不要像白开水,但也不能脱离史实。

比如我如果要讲隋代的杨坚,我就会这样讲: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老丈人从女婿手上夺江山的人(话题上先把读者引进来,自然就有人会好奇,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然后就会往下看)杨坚本来服务的是大周(从现在史学角度叫“北周”)这家公司的,时任公司倒数第二任的董事长——宣帝正是他的女婿。

“大周有限公司”到了宣帝这一任算是气数真的“有限”了。

宣帝是个很会玩儿的人,比现在的城里人要会玩儿的多,至少在立皇后这件事上他就玩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没有玩过的新高度——同时立了五个皇后,其中就包括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 这样的讲法是不是更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呢? you can you up,你用你觉得好的方式自己发个贴不就好了,不比到别人的帖子里指指点点更有说服力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开了调侃闲说的叙事后,就都不好好说话了。

自以为时髦,不过是他人牙慧,到今天已经未如嚼蜡了,竟然还有人奉为圭臬,实在贻笑方家!评论土豆带泥:什么年代的人说什么话。

史记倒是被称为无韵的离骚,但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看?三国演义比三国志影响力大,就是因为它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消息让李渊很害怕,杨广为人暴虐,曾经当场处死过劝谏他的人,李渊要是落到他手里,恐怕是凶多吉少。

人到了生死关头,思想有时会发生变化。

李世民和裴寂等人乘机力劝李渊,说与其等死,不如起兵争夺天下。

被杨广这么一吓,李渊也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不过后来事情又有了转机,杨广不知是怎么想的,又下了一道新命令,恢复李渊和王仁恭的职务。

因此李渊暂时没有起兵。

不料王仁恭那里出事了。

王仁恭是马邑太守,他有个下属叫刘武周,刘武周武艺过人,王仁恭很倚重他。

知人知面不知心,刘武周利用王仁恭对自己的信赖,偷偷和王仁恭的侍女私会。

刘武周怕王仁恭知道后惩罚自己,加上时局纷乱,刘武周有自己的野心,他最终决定干掉王仁恭,抢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当时那里的百姓缺粮食,官库里有粮食,可是没有杨广的命令,王仁恭不敢把这些粮食拿出来赈灾。

刘武周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散布谣言,说王仁恭故意不放粮,想饿死大家。

于是群情激奋,刘武周趁乱除掉王仁恭,率众攻占了杨广的离宫——汾阳宫。

汾阳宫是杨广出游时住的宫殿,现在却被刘武周的叛军占领,按照杨广的规定,太原留守李渊会被严惩。

这下子是躲不过去了,李渊不想坐以待毙,决定起兵。

起兵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李渊面临两个难题:第一,他的兵力有限;第二,身边的高君雅和王威是杨广派来的探子,他们可能干扰李渊的行动。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李渊想了个计策。

某一天,李渊请大家过来开会,把汾阳宫被刘武周占领的事情说了出来,并说大家可能因此被严惩。

这把高君雅和王威吓得不轻,他们很清楚杨广定的那些严刑峻法,为了避免自己倒霉,他俩问李渊该怎么办。

李渊趁机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由上面来定,现在敌人这么近,天子远在江都,我们这么死板是不行的。

” 话赶话,王威就说:“为了打败敌人,可以自己做决定。

” 看到王威上钩,李渊立即以对付刘武周的名义派人出去招兵,短时间内就招来了一万人。

王威和高君雅也不傻,看到李渊突然如此大规模的招兵,他俩觉得不对劲,意识到李渊想脱离杨广的控制。

他俩就是杨广派来监视李渊的,为了阻止李渊,他俩准备在李渊外出祈雨时干掉李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