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

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个普遍性的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 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 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艾默生
态度决定行为吗?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 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 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人 类 行 为 的 特 点
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 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外 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 效忠行为。 2. 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 有一定原因的。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 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就需求 来说,人们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所激 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 激励。对于旁观者来说,一个人的需求 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 说,这些需求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案例2: 1973年,本杰明· 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 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 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 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 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

当我听说他们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书后,我给
意向 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 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 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我们老板很有魄 力,非常随和
我很欣赏我 的老板 我愿意与我的 老板一起讨论 事情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有调查发现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普遍不佳,其实很大的原因 是认知不协调。我们在与室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先有了对 自己的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 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 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 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产生了新的 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 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价值,认 为与室友发生了冲突对我们没有影响,抱无所谓的态度(改变 其中一项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从而重新达到心理 平衡的状态。
“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
——艾伦· 威克1971”
课本教材P66页
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 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 行为。
我认为
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不了行为,它是无 效的!我们经常扮演伪君子的角色!
案例1:生活中,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 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这就是为什么中 国的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原因。很多政府官员 心里十分清楚贪污腐败是违背道德的,是不应 该做的,但还是没有阻止他们的贪污受贿行为!
他写了封信,表达了我十分渴望读到这本书的热切心情并恳
求他将书借给我几天。他立即就寄给了我,而我在一周之内
归还了,并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谢意。当我们再次在议会厅见
面时,他主动和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并
且非常彬彬有礼。随后,他甚至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随时 准备帮助我。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 到他去世。”

行为可以决定态度吗?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 马车。 ——罗伯特•埃布尔森
案例1: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 津巴多(Zimbardo, 1971;Haney & Zimbardo ,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 实验。 实验要求大学生自愿者在模拟的监狱中待一段时间,以此证 明到底是人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还是这个地方使人变得暴力。 实验过程: 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给他们分发 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学生扮 作犯人,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了单人牢房里。
态度与行为
12工商孙灵勇——683630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
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 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态度有指向性,有态度主体和态度客 体,态度具有相对稳定的连续性。
态度的心理结构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类型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组织公民行 为
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
态 度 调 查
员工工作态度 的 测量方法
组织承诺测量
工 作 满 意 度 测 量
测量、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保证组织管 理的有效性。 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感到十分惊讶, 有时他们会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自那些拥 有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的员工身上, 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政策和实践可能被大 多数员工或其中一部分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
1.态度虽然含有认知倾向,但不等于认知, 认知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态度表达 2.态度虽然含有情感倾向,但不等于情感, 情感情绪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 3.态度虽然含有行为倾向,但不等于行为, 人的行为反映其态度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
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 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 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 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 反应。
以上2个案例说明了行为对态度也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
基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你如果想要别人帮 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 帮你一个小忙。
态度
行 为
一般的假设,态度决定行为太过于绝对,我 们在现实中也要重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 认为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它们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有目标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 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理的行为, 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 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 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 5.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 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 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的行 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特征, 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
1.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对组织有利但是对个体造成损失 的行为 2.组织公民行为可能出于利己的动机 3.组织公民行为不见得一定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果
4.组织公民行为有时也不一定会使组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 环境
管理者应该如何利用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 果,因此管理者应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体贴下属,关注下属,建立以人为本的企 业文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各项程序的 公正性,比如晋升机制,让员工感受到企 业的温暖,影响员工的态度,促使员工做 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为企业带来更多 的社会资本。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 盾 冲突。 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 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 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 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 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能力。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 的复杂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三)、 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 平的深度和广度 (四)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奥根教授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 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 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 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 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应 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 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
认知失调理论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 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 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 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 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 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 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 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 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 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 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 费斯廷格 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 利昂· 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在经过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 进入了情境。 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侮辱性规则。 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 津巴多(1972)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分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 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变成它的傀儡。” 随后,津巴多在第六天就放弃这个原本计划为两周的实验。
案例2:呼吁安全驾驶的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 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车的惩罚。许多 驾驶员知道酒驾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灾难, 但还是没阻止他们的酒驾行为!
态度究竟在何时是有效的
影响行为的非态度因素很多,把“非态度” 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来的 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吸烟者在抽烟 时,其实知道 抽烟的危害性, 但是他们却并 未停止抽烟, 而是改变态度, 自我辩解,安 慰自己抽烟并 没多大危害, 从而让自己更 加舒适。
这葡萄一定 是酸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