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等学力申硕《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建筑设计

同等学力申硕《建筑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建筑设计

第五章建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2.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比较
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现代设计方法论思潮的兴起对各学科设计领域都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这是我们区别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主要依据。

现代设计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方法逐渐走向强调理性程序,重视跨学科小组合作,容纳公众参与的现代之路。

在此应注意:
1.建筑设计的“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
建筑及场地就像有生命一样,每次建筑设计的结果只是建筑体或者建筑所处的环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原来认为的每座建筑造成后,其存在“目标”就完成了。

2.建筑设计的“精英决策”与“公众参与”
当代建筑师开始重视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使用者可以享受建筑。

使用者在设计前期的“参与”也成了很热门的话题。

这种思想与以往由建筑师团体“决策”成果形象,然后交给使用者的方法形成了对比。

3.建筑师的“主体意识”与“小组合作”
建筑设计是一项团队工作。

现代建筑的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建筑设计无法靠建筑师独立完成。

在这个前提下,建筑师开始思考其主体意识必须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4.感性经验准则与理性逻辑准则
感性经验与理性逻辑永远相伴在设计的左右。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理性逻辑的成分远远大于感性经验。

但是感性经验所产生的效果,又总是大于理性逻辑。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建筑设计的连续判断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分析、综合与评估。

1.分析
分析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收集与设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层次和类型划分,然而研究其相互间的各种关系。

分析的目的是要提出目标假设。

(1)资料、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条件、规划条件、任务内容、历史资料、今后的建造条件、类似项目
的参考资料等。

方法是收集整理。

(2)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方法
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类比、表格化、等比例研究、图示化等。

(3)与设计相关的主导因素、主要矛盾的判断
与设计相关的主导因素及主要矛盾的判断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不同的建筑师也可能会聚焦不同方面的资料。

从一般意义上看,规划条件、任务分析及相关案例研究总是不可避免的。

2.综合
综合阶段是建筑设计中对象形态的具体生成过程,它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建立概念、赋形、具体化和交流外化。

(1)建立概念
在提取各类分析资料、明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设计,这种概念设计反映出设计者对需求和外在制约条件的理解及其相应的设计构思。

(2)赋形
提出满足上述目标概念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设计者对实体和空间要素的组织过程。

(3)具体化
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评估、减错、补充等方式对形式作深入的完善、充实和加工处理,这是设计过程中必要的深入研究阶段。

(4)交流外化
这是设计成果与过程的表现阶段,包括一系列图解形式的设计方案、模型和文本等。

3.评估
评估是指对建筑设计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各种要求及价值方面的优劣程度及实
施可行性的评价。

评估主要应注意:
(1)评估工作要涉及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评估工作要涉及的主要内容与对象包括建筑对场所的适应性及影响、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使用者对建筑的满意及不满意点、建造技术的成功及可借鉴的失误、建筑基本指标的满足度、建筑可行性的满足度等方面。

(2)评估的组织方法
对设计的评估首要要看对评估成果的目标及方向。

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组织方。

组织方可以是建筑的业主、政府管理机构、设计师等。

具体的组织方法是对成果设定目标进行梳理,分别进行问卷、实地、测量等的调查。

(3)评估是否是设计程序的终端
应该说,评估对建筑设计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师只有取得了这些反馈,才能不断地从工作中获取经验,从而在下一次设计中做得更好。

当然,每座建筑都会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建筑师好要学会从建筑的发展中不断吸取经验,而不是把评估作为终端。

三、建筑师的基本思维特征及方法
建筑设计的创作性决定了建筑师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两种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及其主导地位各不相同。

对于思维特征及方法应注意:
1.不同思维方式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的运用及其主导性作用
对于建筑师来说,每个设计最主要需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

只有运用大量的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设计的基础条件才能被认识清楚。

形象思维在整个设计过程虽然被运用得非常少,但是它往往是在非常重要的节点上被运用的。

这就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成了
建筑师都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

2.图式思维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图式思维是利用图形进行思考。

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可以利用图式思维进行帮助。

有的建筑师推崇意在笔先的方法,认为思维优先于图形,但也有很多建筑师认为物质能影响思考。

3.图式思维的基本方法
图式思维最主要的方法是图纸、模型和虚拟模型。

这三种方法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有助于设计工作的展开。

过于依赖单一方法,肯定会造成设计的盲点。

四、建筑设计中的立意与构思
立意与构思是建筑师从事设计时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

立意是对设计目标的捕捉,是对创作主题的确定,是设计创作的灵魂。

构思则是建筑师运用建筑语言来表达和实现立意的手段和技巧,是紧扣立意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的过程。

立意构思应注意:
1.立意与构思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立意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判断,是一种文化上对建筑的理解。

概念则是对具体项目特征进行综合理解的判断,是在理解了项目的基地的状态、任务的潜力、业主执行能力等多种因素后而做出的设计方向性基调判断。

它们之间很难有清晰的分界。

2.立意的来源和依据
立意来源于对大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考察。

如果没有文化的认识,就很难有非常有远见的立意。

对于建筑师来说,要有高的立意,就应该有对历史及文化相关知识的长期积累。

3.创造性构思的整体性、巧妙性和独特性特征
构思是偏重于具体操作的。

应该明确的是,设计的构思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来源,可以从
基地条件、项目功能、形式设计、建筑结构、建造方式、材料运用等方面出发,还可以从这些因素组合的角度出发。

五、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
运用建筑自身的语言去创造形式(物质的和空间的),这正是建筑师独特的责任和职业能力。

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但又必须认识到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正所谓“法无定法”。

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发展,可以发现以下四类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实效型设计
实效型设计关注的是设计的具体目标及其建构手段和技术,通过假设、试错、反复调整和试验对设计元素进行组合直至产生出符合目标要求的形式为止。

具体设计过程有:(1)以功能分析和组织为主导的形式设计过程
功能组织是建筑最主要的内在原则。

许多建筑师以这种原则为依据进行建筑形式设计。

这种从内到外的设计方法想体现的是建筑外部形式对内部关系的表达。

也有的建筑师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表现。

(2)以结构技术主导的形式设计过程
很多情况下,建筑师很愿意直接利用建筑结构的形式,对其进行设计控制后,直接进行表现。

这种方法的难度在于协调窗、门等次级尺度构件与大尺度的结构构件之间的关系。

(3)以材料和构造组织为主导的形式设计过程
除了空间、结构、功能等要素外,有的建筑师发现,由于建筑的材料及构造组织有时候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自身的关系就能表达出建筑的形式感。

(4)以节能技术为主导的形式设计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