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鲁世闻自南海实验学校提出新的“五年规划”蓝图后,文件中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专业发展、能力素养、技能应用等多方面强调全面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需求输送更多的专业和技能人才,为学校品牌、品质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下面,将从我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发展必要性和如何发展三方面进行理论论述。
一、美玉若将雕之,必先知其为玉论及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定位,首先要梳理三个关系:青年教师和学校的关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青年教师和家长(社会)的关系。
1、青年教师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基石与保障每一个社会机构、组织都是由不同结构的人群组成。
按分类可分为性别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等多维度。
下面,对青年教师的定位从性格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
青年教师是我校最为年轻、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刚刚从大学毕业走入社会的这批年轻人往往有冲劲、有干劲、有拼劲,喜欢新鲜的事物。
毫不夸张地说,青教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其不但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的重点对象,青教本身就是学校里最新鲜的一块土壤。
比起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在教育方面涉及到思想意识形态的变革却很难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保守思想、求稳思想是校园改革中很难克服去除的一块牛皮鲜,而青年教师身上具备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拼劲正是除旧辟新的良方。
为学校打造品牌和口碑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青教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生,而进入南海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拥有良好都教育背景和求学经历。
这意味着,这批青教在步入南海这片土地时,会携带有最新潮的技术、最前沿的眼界和最开放的思想。
从能力来看,我校的青年教师往往具备以下若干特点:1、网络电子手段多样化,能够熟练应用各类电子多媒体设备;2、仪表形象较好,符合青少年的审美理念;3、社交群体广泛,特别是来自本籍户口的青年教师往往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广阔的社会关系;4、艺术能力突出,能歌善舞,善于社交;当然,绝大部分的青教在家都是独生子,这也形成了5、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倾向较重,较少关心在乎周围人的感受。
从好的方面看,南海青教普遍拥有的高素质、高学历、高背景决定这个群体在学校能够扮演、担当多重角色,只要提供一个适合的舞台,我们的青年教师不但把握机会自我展示,也是南海品牌面向社会的一张特色名片。
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协调学校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平衡个性和共性,最大化地实现双赢。
2、青年教师是学生最亲密的引路人、好朋友青年教师因为年轻,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往往受到学生的拥趸和欢迎,比较容易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相比起年长教师的说教和语重心长,青年教师的行为、言语以及其背后的人格魅力,对我校学生会更有影响力和教育意义。
有不少青年教师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知心哥哥姐姐,无疑对提升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是有促进作用的。
南海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最重要的评价无疑来自于学生。
而学校中,跟学生关系最亲密的就是青年教师。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青年教师的就是南海形象,就是南海口碑。
由于大部分青教都是参加工作未满三年,所以在专业上还处于成长阶段。
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未必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是不可避免的短处。
可是,这不妨碍我校青年教师用个人魅力、师德师风、品行修养来征服学生和家长。
专业不够,人格来补。
从这一定位来说,我校青教起到着输送校园人文关怀、打造学生南海印记的重要作用。
比起成熟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培养、课堂管理,青教本身的气质就应该传递出“学习固然重要,学习做人也同样重要”的人文理念。
南海实验学校一直注重校园文化的创建,而青年教师应该成为我校输送学校情怀、育人理想、人文关怀的重要出口。
年轻就是理想,就是希望,我校青教应致力于夯实专业的同时,立好榜样、树好楷模,培养出具有南海精神的、创新、包容、求真、传递正能量的精英学生。
3、青教的未来即孩子的未来,青教是引领教育事业的先锋说到青年教师的社会定位,家长如何看待一位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评价。
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孩子在学校中遇到来一位新来的年轻教师,我希望他(她)应该是负责的、踏实的、开朗的、热情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位教师身上我看得到希望,看得到我孩子的希望。
当然,促成这种希望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品性,窃以为最重要的是两个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科技的第一生产力。
失去了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失去了创新的教育也会前途暗淡。
青教作为南海思想最开化、想法最多元、理念最前卫的一个群体,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能够看到那股燃烧的创新之火。
当然,创新未必都是好的,在保守主义味道浓重的教育大环境下,并非所有创新都能够打开那扇陈屋破房的旧门,来个通通风、换换气。
可是一旦失却了创新,教育必死,民族必殃。
创新如此重要,可是扼杀创新的刀刃却有很多把,其中最要不得的就是“贪图安逸”。
舟山从经济发展来看,属于四线城市,偏居东海、背靠众多资源的天然要素使得舟山成为一座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城市。
自然地,这种享乐风气也随着海风从渔港、田间,渗透到南海的土壤。
不否认,我们的青年教师中大部分、大多数,在刚来南海的第一年拼命工作、自我提升。
可这股干劲一年之后,就沾染上海风的腥味,变得疏懒、安逸。
前三年是一位教师职业生涯中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无论专业发展、管理能力都为今后铺设着无比重要的路,可仍有不少同志不清楚这一关键发育期,把自己定位成跟在队伍后面、走走过场的角色,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思想。
教师的未来,就是孩子的未来,孩子的未来才是学校的未来,这一层血肉相戚的关系决定了一所学校的青教必须富有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
一个人的成长,不应该总是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需要来自于被淘汰的恐惧。
适当的危机感,做好觉悟的意志,加上引领舟山教育、浙江教育甚至民族教育的大局观,才应该为我南海青教所有的精神风貌和自我定位。
二、雕美玉,必先知瑕之所在为什么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第一部分已经讨论了其中的重要性即定位,第二部分将从必要性即原因进行问题分析。
目前,南海学校青教队伍成长总体呈一片上升趋势,无论是团体个人获奖、社会口碑或是学生、同事评价,都对这批新鲜血液抱有无限希望,可这其中尚存在不少问题。
居安思危,只有了解当下我校青教队伍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在接下来的五年更好地助推青教成长,助力学校发展。
1、学校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仍存在执行上的矛盾对于青教个体而言,立足学校最迫在眉睫的需求应当是专业发展。
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区别在于具有公益性和盈利性(特别是非义务阶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校的第一要务为生产价值。
不同于商业化的公司、企业以产品、销售作为盈利价值的评价手段,大部分学校的价值判断是从“升学率”这一维度来评价。
虽然是一直被诟病的做法,但以升学率作为评价依据仍是当下被主流接受且不失公平的主要手段。
这层逻辑关系决定了一个执教能力弱的教师,在上不好课、教不好书的情况下,他在学校产出的任何价值都是呈边际递减的,最后被边缘化。
以上是学校对每个教师包括青教的统一要求。
所以在南海,能够看到多层次、多种类、多维度帮助青教成长的活动和仪式。
从说课比赛到听课评课,从技能学习到技能实践、从教案检查到成绩反馈,这一系列举措无疑都对青教在专业方面的成长起到着不可忽视的正向促进。
那么何以产生矛盾呢?有两方面:首先,有一部分青教存在不认同或认不清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不认同”主要在于有些青教对自身发展有着多元化的追求,譬如认为婚恋、挣钱、自由是更重要的价值追求。
约会比备课重要、副业比作业重要、朋友比学生重要,支撑这些想法背后的价值观,即对专业发展是在校教师第一话语权的不认同,教师只是一份维持稳定收入的门面、职业和称号罢了。
对于这些同志,需要采取攻心的策略,可由主管教师的领导通过谈心、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帮助其认识:从长远发展来看,专业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资本,专业过硬将在以后的发展中以更丰厚的方式回馈给每个人。
其次,“认不清”的问题源自于对教学环节的陌生感。
判断一名好老师很简单,从学生成绩就可以反映出来,可是成为一名好老师要具备诸多要素:备课的质量、课堂环节的把控、作业的反馈、成绩结果的分析、与学生的交流质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第一次上讲台的青教,当面对学生尚且紧张得说话哆嗦,又如何要求他明白每个教学环节对自我提升的影响以及性价比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青教还不了解教育,需要多阅读、涉猎教育方法类的书籍,另一方面,需要一位“师傅”级别的引路人,帮他分析问题、厘清环节、区分重点。
第二方面,虽然南海学校在青教队伍管理建设上下了大力气,欲从专业发展方面帮助青教成长,可仍存在理念和执行的不对称、不统一。
讲到看病,一次成功的治疗过程应当包括:问诊、化验、临床用药、康复和复检这几步,只有通过复检确认过再无病症,才能判定毛病已根除。
在南海,对青教专业发展的提升主要有听课、说课、评课、比赛、论文等手段,问题在于这些培训环节在开展时都是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维度不同的非系统工程。
以听课为例,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每学年听至少XX节课,那么在听完之后呢,就没有后续文章了,这反映出目标不明确。
而且存在极个别老教师反感被听课,导致青教想听却无课可听。
再说说评课,青年教师是畏惧上公开课的,除了每次课前大量时间的准备,还要在40分钟内面对诸多同事和领导,虽然课后来自同事的评价对自我提升极有帮助,可是如何帮助青教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单靠评课是无力的。
听和说是两回事,说和做又是两码事,当青教想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解决反思改进,结果是听课和评课的人都已经走了,只能孤芳自赏。
这反映出我们的培训仍然不系统,只关注病症,缺少用药康复和复查评价的环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发展需求问题。
2、青教的团队与合作意识仍有欠缺我们的青教往往都是个人能力很强的个体,而这一群体特质就决定了个性大于共性,比起群体协作更喜欢单打独斗的性格特点。
虽然从专业发展来看,决定高度的最终都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在当下信息化、多元化、高效化的学校组织,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取得群狼之胜。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要求我们的青教队伍仍需要在合作、团队意识上进一步提升。
首先,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翻新变革,我校的教学生态环境已不复从前一支笔、一杯茶轻轻松松一节课的陈旧模式。
大数据时代,学生对教学素材新鲜度的追求、家长对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视,都意味着备好一节课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果一个人埋头苦干,备好一节课不是问题,可是要备好一章课、一本教材的课、一学期的课就显得天方夜谭。
这就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组内教师个体的配合与协作。
另外,我们青教虽然表面上对经验教师很尊敬、礼数到位,可是仍欠缺深层次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