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及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在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以高产、高效、优质等为目的的现代化农业模式过渡。
此时,设施农业随之崛起。
设施农业,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施农业是一项先进的技术措施,并且目前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更加重要。
果树设施栽培,是指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来改变和控制果树的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果树生长发育的人工调节的目的。
果树设施栽培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果树栽培制度,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
现在,随着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的发展和化学调控技术以及设施材料等的日益进步,这些都为果树设施栽培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经营特点
1、调节果树成熟上市时期,促进市场均衡供应
果树设施栽培,是既可当年定植、当年扣棚、当年见效的“速成生产”,又可借助成龄树体,随扣随收。
一般情况下,果树经保护设施栽培后可提前30—60天上市,有的甚至可周年供应如草莓,大大调剂了淡季果品供应。
实行草莓超早期补光栽培,可于春节前采收上市。
油桃一般4月初开花,6月底7月初上市,经棚栽,可于12月底开花,第二年3月底4月初果实成熟,巨峰葡萄露天生长,一般5月下旬开花,果实于8月中旬成熟,在塑料日光温室中提前至 2 月下旬开花, 4月下旬果实采收上市。
果树设施栽培极大地丰富了果品淡季市场供应,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2、设施防灾,调节果树成熟期
果树在露地栽培时常常受到暴风、降雪、冰雹、晚霜、暴雨等自然灾害。
或者虽然不是直接灾害, 由于间接的原因也会受到损失,在花期易受晚霜危害, 轻则影响坐果率, 重则导致绝收。
这类水果在果实成熟期, 如遇到降雨, 又易发生裂果。
但在保护设施中进行, 可避免和防御这类自然灾害, 获得高产稳产。
3、提高栽培效益,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绝大多数的设施栽培都是以早熟上市,反季节销售为主。
由于淡季供应,数量稀少,供不应求, 果品价格高, 效益好, 这也是刺激设施栽培迅速发展的首
要原因。
如棚室葡萄平均亩产值3一5万元, 是露天栽培效益的10倍;设施栽培大樱桃3月底4月初上市售价高达期元200元/kg。
棚栽油桃4月份上市,价格亦高达30—60元/kg。
总之, 果树设施栽培效益较高, 是露天自然栽培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
二、果树设施栽培的技术特点
1、果树品种选择技术
现今设施栽培的品种基本上在原来的品种间选择, 因此培育或筛选适合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今后新发展的树种或品种选择的原则是:需冷量低、早熟、品质优、季节差价大;通过设施栽培可提高品质、增加产量以及适应栽培等。
2、设施果树的栽植技术
随着果树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延迟栽培面积将会扩大, 从而形成促成栽培、常规露地栽培和延迟栽培协调发展的局面, 这也是实现新鲜水果, 尤其是核果、浆果类水果周年供应的有效途径。
3、设施果树扣棚时间的确定与人工破眠技术
第一,扣棚前冬剪:进一步调整树体结构,疏除无花营养枝、病虫枝、过密枝、重叠枝及延长头竞争枝。
疏枝量应少于总枝量的10%,以免破坏地上地下的生长平衡。
实行长枝修剪,除对主枝延长轻短截外,其余保留枝条一般不短截。
第二,人工破眠:采用人工低温预冷法。
深秋平均气温低于10℃时扣棚,白天盖苫降温,晚上开苫通风,创造0~7.2℃的低温环境,约1个月时间,提早满足设施果树的需冷量。
另外当前设施葡萄一般还需要用石灰氮进行人工破眠。
4、设施果树环境调控技术
第一,光照调节。
设施条件下由于采用塑料薄膜或玻璃覆盖, 因而减少了光线的透过率, 同时也使室内光辐射的波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使果树的光合同化能力降低, 因此必须调节和改善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其主要措施有: (1)选用透光性能好的新型覆盖材料。
采用质量较好的无滴膜可减少水珠对光的吸收和反射, 增强透光性, 效果较好的是紫光膜, 其透光率比长寿无滴膜平均高出9. 4%。
(2)铺设或悬挂反光膜以增强光照强度。
(3)人工补充光照。
研究表明, 植物对红光、蓝紫光吸收能力强, 所以光源以日光灯、高压汞灯、弧氙灯为好。
冬
季补光应在日出后进行, 一般掌握每天2~3h, 阴雨天全天补光。
(4)采用适宜的树型和及时修剪。
½培育、筛选耐弱光品种。
(5)注意棚膜的使用年限。
(6)时清扫棚膜上的灰尘、积雪。
第二,温度调节。
设施栽培下灵活调节设施内的温度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技术环节。
一般认为有两个时期较为重要: 一是花期, 要求最适温度白天20℃左右, 夜间最底温度不低于5℃。
因此花期夜间采用加温或保温措施至关重要。
二是果实生育后期, 最适温度25℃左右, 最高不超过30℃, 温度太高造成果皮粗糙着色不良, 可溶性固形物降低,品质差。
设施温度的调节主要是冬季增温、保温, 春季保温或通风降温。
第三,二氧化碳浓度调节。
设施条件下, 由于增温和降温的需要, 常使果树处于密闭环境, 通风换气受到限制, 造成棚内CO2 浓度过低, 影响光合作用。
研究表明, 大气中的CO2 浓度为340Lg/ g, 当棚内CO2 浓度达棚外3倍时, 光合强度可提高2倍, 而且在弱光条件下效果较明显。
而天气晴朗时, 从上午9时开始, 棚内CO2 浓度明显低于棚外, 使果树处于CO2 饥饿状态。
因此, CO2 增肥技术很重要。
5、设施果树综合管理技术
设施栽培创造了果树生长的特殊小区环境, 对果树的生长发育产生全面影响。
因此树体综合管理技术区别于常规露地栽培。
由于对设施条件下果树生长发育模式及生理基础的研究较少, 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多使用露地自然栽培的管理技术。
随着生产的发展,须研究总结设施栽培相适应的配套技术。
第一,环境因素调控。
研究适合不同树种、品种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照、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参数和调控技术。
第二,整形修剪。
由于设施减弱了光照, 整形修剪方式以改善光照状况为基本原则, 使群体的枝叶量小于露地栽培。
因此, 要研究设施栽培独特的整形修剪。
第三,土肥水管理。
多年或几年设施栽培后, 土壤盐泽化是共同的问题。
因此加强土壤管理尤其是增施有机肥应成为设施栽培中土壤管理的重点。
由于设施内肥料自然流失少, 追肥效率高, 因此追肥量比露地减少。
保护栽培促进早期萌芽、开花与新梢生长, 采果后树体易返旺徒长, 影响花芽分化质量, 应严格掌握
施肥时期与数量。
同时应适当减少灌水量与次数, 一般仅在扣拥前后、果实膨大期浇水保墒。
今后应研究制定土肥水管理的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