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讲解地理学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任何区域都是由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所构成,正是这些要素间的差异组合及不同的作用方式,导致了区域差异性的产生。
但不论其组成要素如何作用,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始终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这些规律制约着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区域的发展,并且构成了学习者区域地理认知结构中最上位的单元。
例如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作用关系如若为强烈的水热交换、旺盛的生物循环和快速的地质循环,则必然产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植被和砖红壤。
扎实有效的原理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结构可利用性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促进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研究证明,人在处理以空间信息时往往使用了心理表象。
地理表象能够以十分经济的形式在人的工作记忆中表征地理空间信息,恰当地使用地理表象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增加工作记忆容量,使人能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全面分析解决问题。
区域地理学以空间的观点把客观世界组织为区域来加以研究,不论是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与地理表象的形成和使用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地图和各种图片恰恰是形成表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它们能直观、丰富地呈现地理空间信息,并且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概括的地理表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对之有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三、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
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是以总论——分论的形式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做为后继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
联系总论知识学习分论时可设计陈述型组织者,如我们知道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那么在学习西北地区时,通过组织者回忆以上内容,西北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则会自然引出,其它问题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联系已学区域学习新的区域时,可设计比较型组织者,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突出区域特征,彰显区域差异。
如同样是位于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就远没有欧洲的典型,影响范围也很受局限,这是因有高大的山脉阻挡,西风影响不能深入内陆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