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台艺术最高任务最高任务是一部作品(戏剧或电影)真正的创作意向,是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述的主要思想。
最高任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一个重要术语,是“体系”的灵魂。
演员在表演前要认真阅读剧本,找出隐藏在剧本深处的最高任务,并对这一最高任务作出自己的反应,通过表演传达出剧作家及角色的思想情感。
贯串动作则是对最高任务的执行,它把演员表演创作中的所有零散元素串连起来,是演员积极的、内在的心理生活动力。
贯串动作能够使演员始终活动于规定情境之中,吸引天性及下意识去从事表演创作。
它与最高任务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没有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便没有“体系”。
一般情况下,剧本中还有一个和贯串动作相对抗着朝相反方向同时向前发展的反贯串动作。
演员只有真正把握了贯串动作的反贯串动作,才能奔向最高任务。
舞台节奏(实质是是激起观众产生情感的一种形式)(舞台节奏和舞台气氛是舞台上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导演在舞台上没有根据规定情境要求创造应有的舞台气氛,也就不可能产生准确的舞台节奏。
反之,也是一样,没有准确的舞台节奏就没有正确的舞台气氛。
所以,我们谈舞台节奏就离不开舞台气氛,谈舞台气氛也总涉及到舞台节奏,它们紧密相联,互为因果,因而,就把它们放在一讲里来阐述。
)亦称“演出节奏”,是激起观众产生与演出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和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
节奏是自然现象和生活表现所固有的一种条理性的品质,也是艺术作品所普遍固有的品质。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又是行动性的艺术,所以它的节奏表现形式更较复杂。
简介它依节奏的发展规律,综合各艺术部门的独立因素,统一于演出思想和形象的总体要求中,使之协调地形成完整的演出过程。
这个过程在心理上、情感上具有一致性、变化性、连续性和段落性。
其发展根据则是以潜台词为主的贯串行动和它的具体规定情境。
它的内在动力是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和演员们在表演中的真实感受与内在激情。
它的外在形式是舞台行动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空间形象的大小高低、时间的长短顿歇。
导演经过构思处理,把剧本中的生活过程,按矛盾冲突的结构规律和每一场面的心理、情感、气氛等要求,组织舞台上的时、空、力、速,安排其轻重缓急,有次序、有规律地统一成完整的演出处理,并把它体现于舞台行动的进展中,使观众受到感染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构成因素构成舞台节奏的主要因素是演员表演中的正确的速度、节奏,它是演出的节奏基础。
速度、节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速度是节奏表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其表现程度而言仅有快、中、慢的差别。
而节奏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却复杂多端,除舞台布景的空间节奏、色彩配置的气氛节奏、时空结构与场面调度外,还包括着内在激情和情绪的内在紧张度以及风格、体裁、演出气氛、民族特征等方面的形式表现。
因而节奏发展就需要逐渐增长其紧张度的内应力,并步步加强其矛盾冲突的发展程度,同时需严格地遵循艺术的规律。
导演处理舞台节奏,要综观全局,统筹安排,把握好全剧的脉络、层次,使节奏一浪推进一浪,从而表达出思想内容的有机进展。
节奏有助于艺术作品的鲜明性、和谐性与严整性。
舞台节奏组织得当,可使演出重点突出,主次清楚,人物性格丰满,主题得到深化。
戏曲和歌剧有音乐伴奏,它的速度、节奏基本都是规定好了的,因而在表现程度上可以有所保证。
话剧则主要仰赖演员正确地去感觉与领会角色的内部和外部生活节奏,通过台词和表演获得舞台节奏的完整性。
舞台气氛(渲染)指在舞台演出中某种情绪性的制造和渲染。
制造舞台气氛是演出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任务。
舞台气氛与感觉、知觉紧密联系,因而它带着情绪色彩,能直接加强观众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演出处理中,通过对它的渲染,可以突出戏剧情境的感染力,从而有力地烘托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概念舞台气氛是动的概念,它随剧情发展而变化,与生活气氛不同。
它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艺术创作的成果。
舞台上创造出正确的生活气氛,有助于加强演出的真实感和戏剧的艺术效果。
舞台气氛能鲜明有力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延伸场景的情调、意境,并能明确地展现人物间特有的关系,显示出戏剧节奏的明显变化。
节奏和气氛是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艺术因素。
舞台气氛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演员表演的行动节奏与速度,而节奏又依气氛的起伏而变化。
同时气氛又能影响演员的心理和形体的自我感觉,直接推动他们的舞台适应力和节奏的内应力(内在激情)。
创造舞台气氛不仅要求导演处理好主要角色的具体行动和行动的节奏,更必须处理好次要角色和群众演员的行动节奏。
实际意义舞台气氛是导演、舞台美术家和演员表演共同创造的综合成果。
在创造现实主义的舞台气氛和生活环境方面,布景具有很大作用,它直接为登场人物建造出典型环境和配置适当的背景,对演出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景物、灯光、化妆、服装、音乐、音响、效果等演出结构诸要素,经过导演的严格选择、组合及时空的有机安排,统一于一定的风格、节奏处理中,就能够创造出符合剧情要求的生活幻觉气氛。
在舞台演出中,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气氛创造方法。
现实主义的舞台气氛特性是日常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景物的氛围幻觉;非现实主义的演出则往往追求时、空超脱自然形态,更多突出意境的渲染,充分发挥假定性的效能。
舞台空间处理舞台空间处理是通过演员的体态(身段)、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合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它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指在观众可以看到的舞台空间里艺术地表现某一戏剧场景的创作活动。
舞台空间受舞台面积的制约,但舞台空间处理的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依不同的演出处理而决定。
不同的演出有不同的使用空间方法,通过舞台幻觉可以扩大观众对空间的概念。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舞台空间处理呈现了多种风格和流派,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两大类型:幻觉性空间处理和非幻觉性空间处理。
幻觉性舞台空间处理:①为戏剧情节的展开设置具体的地点、场景;②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戏剧事件及其发展创造具体环境和细节;③为便于导演处理舞台调度和舞台节奏设置合理的空间结构(或称“平面结构”);④为烘托戏剧冲突的情势创造相应的舞台空间气氛;⑤为揭示演出思想,确立富有表现力的演出视觉形象。
非幻觉性舞台空间处理:①为展开戏剧冲突设置可供演员在表演时随意处理时间、地点转换的空间条件;②为便于导演处理舞台调度和舞台节奏的迅速变化而设置出灵活多变的空间结构(或称“平面结构”);③为烘托戏剧冲突的情势与意境,创造相应的舞台空间气氛;④为增强戏剧演出的表现力创造具有造型美的空间演出形象。
上述两大类型的舞台空间处理,虽有明显的区别,但都同样要求导演和舞台美术工作者围绕着剧本的特定风格要求和演员的表演以突出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展现戏剧冲突作为设计处理的主要任务。
中国传统的戏曲演出处理方法有其特定的假定性及时空观,不受舞台有限空间的限制,完全以人物的具体表演活动来确立舞台环境,因而在运用舞台空间上具有更充分的自由。
舞台时间指舞台场面、演员表演连续不断的更迭所呈现的时间流动。
有3重涵义:演出时间,指一出戏从开场到闭幕所需的时间;戏剧时间,指戏剧内容所连续的时间,亦即人物在剧中所经历的时间;感受时间,指观众直接感受的时间印象。
其中,戏剧时间是作为创作主体的戏剧艺术家的独特创造。
舞台时间主要指戏剧时间。
指舞台场面、演员表演连续不断的更迭所呈现的时间流动。
有3重涵义:演出时间,指一出戏从开场到闭幕所需的时间;戏剧时间,指戏剧内容所连续的时间,亦即人物在剧中所经历的时间;感受时间,指观众直接感受的时间印象。
其中,戏剧时间是作为创作主体的戏剧艺术家的独特创造。
舞台时间主要指戏剧时间。
戏剧时间带有极大的假定性。
①导演创作中有时要在短的客观时间(演出时间)里创造出长时间的剧中生活感觉,有时又要为强调人物一瞬间的思考、决策、情感或其他,而用数倍于一瞬的时间,扩大地表现剧中生活的一刹那,也就是用较长的客观时间展现很短的戏剧时间。
②现代戏剧除了透过人物外部行动来反映、折射人物心理活动及内在情感外,还直接展现人物意识、潜意识的流动,在演出中把这些意识活动化为可供观众视听的舞台场面。
对此种戏剧的导演处理开拓了戏剧时间的心理向度,即“心理时间”。
它不是戏剧情节的一种叙述方法,而是着重直接裸露人物意识活动及进行这一意识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③历来大量戏剧作品都是按照时间的自然序列直叙故事,即使有插叙、倒叙,总体情节也还是按时间自然序列发展的。
但近年来,在许多戏剧作品中,时间成了一种摆脱了各种束缚的、弹性的、假定的自由进程:或是戏剧场景的时间推移完全颠倒了时间的自然序列;或是内部的心理时间与外部情节依次发展的戏剧时间交错组合在一起,打乱了时间的自然序列;或是把人物内心活动的“一刹那间”予以放大、延伸,而使同台其他人物的舞台生活处于暂时定格停顿状态,“中断”了时间的自然序列,延长了人物的心理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推移、流逝及其前后序列是不由人的意志左右的自然现象,时间不可能中断或停滞,人类的意识流动无法裸露出来。
而这一切在舞台上却可以由戏剧艺术家直观性地创造出来。
对舞台时间的创造、运用与处理方法,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革着。
舞台时间是戏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