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
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
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而石蜡油为绝缘体,可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延长凝血时间。

6 肝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肝素延长了凝血时间,机理如下。

肝素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这与其带大量负电荷有关,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

这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
酶?(antithrombin ?,AT ?)。

AT?是凝血酶及因子?α、?α、?α、?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

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

形成AT?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

肝素与AT?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 ?构象改变,使AT?所含的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一旦肝素—AT?凝血酶复合物形成,肝素就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结合而被反复利用。

AT?-凝血酶复合物则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消除。

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与肝素分子
长度有关。

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大。

7 草酸钾对凝血的影响在众多的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IV是Ca2+,而其他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类。

Ca2+可与草酸盐、柠檬酸盐、氟化钠等生成螯合物而除去,使凝血酶源不能激活。

从而产生抗凝效果。

8竹签搅动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用竹签不断搅拌血液1 h后,即使停止搅拌,血液也不再凝固。

而在竹签上可见白色丝状物,该物质即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2]。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
块。

用竹签搅动后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被粘附在竹签上,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被完全消耗后,不再产生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液自然无法凝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