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一、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组织机构二、应急组织机构职责2.1总指挥:AA宏观组织协调各应急组的应急工作,确保应急预案涉及的人员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时所有物资、人员、设备的应急保障。
报警后,第一时间组织现场指挥组,直接(或授权现场指挥组)宣布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应急组开展救援工作。
2.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开展工作,必要时可行使总指挥的职责。
2.3现场指挥组2.3.1判断是否或已经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组宣布启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场统一指挥生产单位紧急行动组及公司应急协作组的救援工作。
2.3.2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对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的恶化情况,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向应急总指挥报告。
2.3.3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2.3.4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事故单位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
2.3.5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复受事故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并随时向应急总指挥汇报应急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
2.4现场指挥组组长:成员:2.4.1判断是否或已经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组宣布启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场统一指挥生产单位紧急行动组及公司应急协作组的救援工作。
2.4.2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在安全的地方,对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的恶化情况,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向应急总指挥报告。
2.4.3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2.4.4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事故单位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
2.4.5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复受事故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并随时向应急总指挥汇报应急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
2.5紧急行动组织机构2.5.1应急行动组:组长:)成员:职责:处理事故的一般原则是对人员、设备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以接近正常停工的操作步骤予以处理。
在大多数的事故状态下,需要采取两步措施。
第一步是控制事故,采取应急手段,阻止事态扩大,采取必要步骤保护在场人员,保护设备、设施;第二步是全面完成紧急停工,或转入正常停工或恢复正常操作。
2.5.2通讯联络组:组长:职责:负责通知相关部门人员;首先拨打110和120报警,并引导相关应急组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2.5.3疏散引导组:组长:成员:职责:负责事故现场所有员工的安全撤离和车间内全面检查,以防车间还留下未及时逃离的员工。
2.5.4医疗救护组:组长:成员:职责:负责对救援过程中伤员的救护和配合医务人员抢救工作;把伤员背到安全地带抢救,迅速送往医院。
并协助医护人员做好对伤员的救护工作。
2.5.5后勤保障组:组长:职责:应急救援结束后,对现场检查确认,并清理现场;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看护,如发现有异常迹象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统计事故损失协助安全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2.5.6善后处理组:组长:成员:职责:应急救援结束后,对现场检查确认,并清理现场;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看护,如发现有异常迹象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统计事故损失协助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三、有限空间应急处置程序3.1信息报告程序3.1.1信息报告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为AA,值班人员接到事故信息后,应立即通知事故发生点周围人员做出预防措施,并同时向负责人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AA区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应急值班室电话:AA火警: 119公安局指挥中心电话: 110医疗救护电话:120AA区应急管理局:AA3.1.2报告方式及责任人(1)发生安全事故后,第一发现人立即通过电话向公司值班室报告。
应急值班人员接到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报告并做好记录。
(2)接到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根据应急救援指挥部指示,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调查情况。
(3)应急指挥部迅速向上级部门及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最迟不应超过1h。
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
b、事故发生时人员的伤亡程度及财产损失情况。
c、事故的发展变化趋势。
d、需指挥部立即采取的措施等。
Ⅰ级生产安全事故,应向AA区应急管理局报警:其报告程序为:第一发现人安全员应急指挥组长启动应急预案AA区应急管理局 AA区应急管理局备案周边单位Ⅱ级生产安全事故,县应急管理局备案;其报告程序为:第一发现人安全员启动应急预案 AA周边单位Ⅲ级由应急指挥部备案;其报告程序为:第一发现人安全员应急指挥组长应急指挥部备案3.1.3信息传递事故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可以先报事故概况,随后补报事故全面情况。
事故信息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依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的规定及时续报。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信息,公司与外界新闻舆论信息具体内容沟通的负责人由法人代表指定。
3.2应急响应3.2.1响应分级依据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的能力,将应急响应分级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响应和扩大应急。
3.2.2初级响应发生下列事故,按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抢险救灾。
(1)发生有限空间事故,造成工作面停产的,或造成人员受伤的。
(2)发生有限空间事故,影响正常生产的,或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
(3)其他认为涉及面广、受灾范围较大、经济损失较严重的突发事故(件)。
3.2.3扩大应急响应发生下列事故,先启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抢救,同时请求救援队增援,启动上一级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突发有限空间事故,本公司一时无法控制的或有人员死亡的。
(2)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现场情况恶化,事态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本公司救援力量不足的。
(3)其他认为涉及面广、受灾范围大、经济损失特别严重,本公司应急救援不能有效控制的特大突发事故、事件。
3.2.4响应程序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应急响应程序如下图:3.4资源调度程序事故发生后,各级响应级别的现场指挥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救援资源进行调配。
需要调动其它单位(部门)资源时,及时请示上级领导,支援事故救援。
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特事特办”、“手续从简”的办法,快速办理各种资源的调配手续。
3.5医疗救护程序医疗救护组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查看伤势情况,采取简单救助措施,伤势较为严重的,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医疗支援,并将情况汇报给应急指挥部。
及时有效地现场医疗救护是减少伤亡的重要一环,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发生事故出现伤员时及时做好自救互救工作。
3.6应急救援程序(1)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具进行救援作业。
(2)防护用具,如穿戴防护手套、防护服、安全帽、安全鞋等。
3.7应急避险程序发生事故后,为防止无关人员误入现场造成伤害,由现场警戒组根据事故的大小划定警戒区,设立红白色相间警戒色带标识,在其位置设置一个警戒人员。
警戒人员负责对警戒区内的人员进行疏导,带领至指定的安全地点,同时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警戒区。
所有人员到达指定安全地点后,由应急指挥部部长或指定专人对人员进行清点,并将清点情况报告给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确保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地点。
如发现有人失踪时,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应急指挥部,说明失踪人员最后出现的地点及当时正在从事的工作等详细情形。
3.8扩大应急程序事故发展较快,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立即启动上一级应急响应程序,以便得到更好的援助,控制住事态的发展。
如III级立即上升为II级应急响应。
可能危及周边外部单位时,现场人员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由应急指挥部上报到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应急管理部门,请求外部支援,同时向周边单位通报事故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四、有限空间作业应急处置措施4.1中毒窒息急救应急管理小组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人员伤亡情况和现场初步处理措施及时采取相应救援措施,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救援队伍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应急管理小组摸清现场情况,迅速疏散闲杂人员,拉设警戒带,综合进行事态分析,最终采取合适的救援行动。
(1)检测;(2)强制通风;(3)佩戴防护器具;(4)发生火灾的及时扑灭,有触电危险的要切断电源。
a经呼吸道中毒时,应迅速撤离现场,到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b经皮肤中毒时,在迅速撤离现场的同时,要用清水进行冲洗;c眼、耳、鼻、咽喉粘膜损伤,引起各种刺激症状者,需先用清水冲洗,再由医生处理。
d迅速撤离现场,将伤者移到新鲜空气流动的地方,视情况进行人工呼吸。
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4.2应急救援装备准备及注意事项4.2.1应急救援装备准备:(1)通讯、报警器材;(2)有害气体检测仪;(3)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4)应急低压照明设备;(5)安全绳、救生索和安全梯等。
4.2.2应急救援时的注意事项(1)不明情况绝对不能冒险进入。
(2)必须对有限空间进行长时间的强制通风,稀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
(3)施救人员必须佩带全面罩正压式呼吸器或长管面具隔离式呼吸器。
4.3有限空间作业的防护措施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的行业领域多,作业环境复杂,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多。
员工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一旦遇险,在施救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因此,企业在安排员工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作业标准,做好防护措施,努力避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1)持证作业与安全隔离。
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要严格办理各类作业票证,针对每一项有危险性的作业活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安全控制措施落实以后进行作业。
所有与外界连通的管道、阀门均应与外界有效隔离,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阀门进行隔离。
在未对该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检查和确认隔离前,禁止进入有限空间。
作业前应切断所有与设备相连的动力电,并在操作按钮上悬挂“有人工作”的警示牌。
(2)保证通风防止缺氧。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确保氧含量在19.5%以上,并对该空间进行彻底清理。
对存放过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设备空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用压缩空气置换设备内部空气,分析合格才能可准许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要持续向有限空间输送空气,防止空间内部缺氧,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迅速安排人员撤离。
(3)备齐防护与急救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