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高一 《 劝学》活页作业

苏教版-语文-高一 《 劝学》活页作业

《劝学》活页作业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车柔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智.明而行无过矣(zhì)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马(nú)C.善假.于物(jià) 跬.步(kuǐ) 金石可镂.(1òu)D.跂.而望(qì) 骐骥.(jì) 爪.牙(zhǎo)【答案】 D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 C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 D.横渡,横穿【答案】(1)C (2)A (3)B (4)C (5)D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ɑ.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①c②b③f④d⑤f⑥ɑ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 B6.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

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荐理由:(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义,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答案】示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示例(1):人有欲,则无刚。

刚则不屈于欲。

(2)人有私欲就不会刚强。

真正刚强的人,必然不会屈服于世俗欲念的诱惑(3)要舍去私欲,做刚强的人。

只有无所求才能无所畏,才能勇往直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

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

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

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

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

③儇:轻佻,不庄重。

④弟子员:生员。

7.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解析】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

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

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同学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

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

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

【答案】 C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解析】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

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答案】 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

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

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答案】(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

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茫然无所获,张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向来很熟识的一样。

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

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

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

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

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

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

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

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

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

”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

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

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

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

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

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

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