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文本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2011.08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5)第五章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6)第六章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第七章树种规划 (10)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1)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 (11)第十章绿地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2)第十二章实施措施 (13)图纸目录区域关系图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总图市域文物古迹保护图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图城区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绿地率规划图城区其他绿地规划图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绿地避灾系统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意义1)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佛山城市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落实和深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珠三角区域层面规划中对于佛山市域绿地与城市绿地规划的相关布局和控制管理内容。
3)全面衡量和整合已经完成和正在编制的佛山市的多项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规划内容。
4)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域绿地和城市绿地的分类、配置以及空间布局。
5)建立并且严格实行绿地的指标量化管制和绿地空间布局的管制制度,建立绿地指标的层级控制体系,并指导下位规划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6)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三年促变绿地佛山”项目计划》等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文件的规划要求,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4)《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5)《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 号);6)《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7)《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0年2月编);8)《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9)《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年12月);10)《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1)《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12)《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13)《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2008-2020)》;14)《佛山市绿网建设规划》(2007年12月编);15)《佛山市不开发区分类规划指引》(2008年编);16)《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17)《佛山市2+5组团绿线管理图则(2006-2020)》;18)《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年编);19)《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2007年编);20)《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年编);21)《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2009年编);22)《佛山市林业生态发展规划(2006-2020)》;23)《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24)《佛山市景观生态规划》(2004年编);25)《佛山“一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7-2020)》;26)《佛山“一环”南拓道路沿线两侧用地绿线管理图则(2008-2020)》;27)《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纲要》(2003年编)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依法治绿:以国家和省市各项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准绳,以佛山市城市相关规划为依据,为市民构筑安居乐业和生态良好的园林城市。
2)生态优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整合和优化绿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综合效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尊重城市的特色地形和山水地貌,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4)城乡协调: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相协调,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人群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5)特色彰显: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建佛山特色的城市风貌。
6)以人为本:科学安排城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佛山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7)便于操作: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对于城市规划、园林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四条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城市与山水自然共融原则2)系统协调原则3)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原则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5)城乡结合发展原则6)延续历史文化氛围原则7)绿地功能完善原则8)布局结构合理性原则9)符合国家指标原则第五条规划期限与规模佛山市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5区,市域面积3797.72平方千米,2020年控制人口960万。
本次规划的城区范围是“2+5组团”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1913平方千米,2020年控制人口806万。
“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江组团、西南组团、大沥组团、九江-龙江组团。
本次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与《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相对应。
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第六条规划目标通过规划实施,将佛山市建设成为城乡共融的岭南生态绿城,绿网交织的低碳休闲绿都,水绿掩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七条规划指标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可能,按远近结合,兼顾发展速度及城市绿化的特殊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绿地规模和指标(见表1)。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八条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原则1)因势利导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整个城市的资源现状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综合安排。
2)合理引导城乡空间发展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合理引导城乡空间结构的合理发展,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充分协调,并有效纳入到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当中。
3)系统合理性原则。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应尊重市域层面绿地系统的系统性特征,并充分考虑和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
4)保护地域特征原则。
应严格保护市域范围内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九条本次市域绿地1系统规划的空间结构是在《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佛山市区域绿地绿线图则》以及《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当中对于区域绿地的规划结构,即“一心、两带、三区、五环、六楔”的框架基础上来进行进一步整合和梳理,形成“一心、两脉、三区、四道、五环、六楔,系点成廊,织廊成网”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第十条“一心”:狮山和大沥两镇交界处集中生态绿地。
规划将建设森林公园,并与多条绿楔相联系,其周边为低密度建设区。
第十一条“两脉”:两脉的核心主要是北江和西江两条干流,它们发散出的支流水网及其周边的森林、基塘、湿地和农田等,形成了佛山市域层面绿地的生态保育子系统框架。
1按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本规划中“区域绿地”统称为“市域绿地”。
规划在西江、北江干流和顺德、东平水道的水源保护地段两侧建设各宽约500-1000米的永久性水源涵养林带;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两岸各设30-70米以上的绿带,在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其他地段设置300-500米的绿带。
第十二条“三区”:三水区内北江干流西侧和高明区西江支流南部的两块大范围连绵林地;以及顺德南部的河网密集地区和基塘农业地区,规划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并纳入到市域绿地的生态保育和游憩子系统中。
第十三条“四道”:即承接和整合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总体规划纲要》中的佛山部分内容,《纲要》在珠三角范围内共规划了6条区域绿道中,其中1、3、4、6号区域绿道经过佛山市。
本规划在延续《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总体规划纲要》和《佛山市绿道网建设规划(2010-2020)》中的对于区域绿道沿线绿地规划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绿道周边兴趣点的规划以及市域绿地资源现状情况,在区域绿道沿线尽可能的增设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游憩绿地,以完善整个市域层面绿地的游憩子系统。
第十四条“五环”:在五个城市组团外围一定范围内设置的五个环城绿带。
规划在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江组团西樵分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五个组团外围设环城绿带。
五个绿环相互扣合,阻隔城市建设用地在组团间蔓延成片,共同构造组团式的城乡空间格局,同时,五环也是市域绿地的防护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五条“六楔”是指较均匀地分布于市域边界外围,连接主要的生态基质,并指向城市组团的六个楔形生态斑块。
1)楔形绿地一:自大塘镇山地,沿芦苞镇东部农田、官窑北部及和顺北部山地向城区延伸的地区。
该绿楔至官窑,又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指向狮山组团和大沥组团。
其中分支一沿一环西线,指向狮山组团的绿心;分支二延伸至狮山组团的重要绿核——南国桃园,形成狮山组团和大沥组团的环城绿带,最后指向城市绿心;分支三沿和顺北部山地、里水东部丘陵,向大沥组团延伸,并指向城市绿心。
2)楔形绿地二:自三水河口湿地和云东海西侧,沿北江干流沿岸的滨水绿地、小塘西部的丘陵地区,以及天子墓风景区,进入中心组团并与其西北部的生态廊道自然连接。
该绿楔串联了云东海湿地、三水河口湿地以及天子墓丘陵等重要生态斑块,并通过东平水道,与中心城区中心相连。
3)楔形绿地三:沿高明河自西向东连接明城、人和北部,沿富湾跨江连接西樵镇北部,并通过潭洲水道进入中心组团。
该绿楔可以将高明西部森林的生态影响带入西江组团和中心组团。
4)楔形绿地四:自皂慕山森林公园,沿西岸森林公园跨江连接龙江西北部的大型交通防护绿地,以及朝阳农场等农业园区集中分布的地区,连接南庄的产业园区。
该绿楔同时也构成了西江组团的西部环城绿带。
5)楔形绿地五:自杏坛左、右摊的丘陵地区沿甘竹溪连接乐从的佛山新城市中心区。
该绿楔源自顺德南部以基塘为主的生态基质,并构成九江龙江组团的东部环城绿带。
6)楔形绿地六:自均安东南部,沿纵五城市快线,连接陈村花卉世界,指向中心组团。
该绿楔源自顺德南部以基塘为主的生态基质,并构成大良容桂组团的西部环城绿带,同时也是连接顺德南部基质、大良容桂组团和中心组团的重要生态廊道。
第十六条“系点成廊”:佛山市水网地区密布,许多河网水系都流经城市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的生态斑块。
本次规划利用这一城市天然现状条件,通过在沿河地段设置连续的绿地来恢复滨河地段延续的生态廊道,并以此来串联上述一系列的重要斑块,进而修复和改良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