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信用证特点及风险防范姓名:林文强专业:物流工程学号:11432032简述信用证特点及风险防范目录一、信用证的定义和特点 (3)二、我国目前信用证的发展现状 (3)三、信用证风险的类型1.进口商提供假的信用证2.进口商设置“软条款”信用证3.出口商提供虚假货物四、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4)1.银行加强对进口商的资信了解2.银行对货物的确定和了解3.进(出)口方选择信用比较好的出(进)口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4. 加强网络防范5. 推进公共防范6.自我保护条款7.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8.“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五、结语 (5)参考文献 (5)简述信用证特点及风险防范摘要:目前,国际贸易中主要有汇付,托收,信用证三种支付方式,而其中信用证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重要的支付方式。
信用证作为一种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为远隔重洋的进出口商提供了交易的保障。
出口商在货物出运以后可以凭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快速、安全地结汇,进口商也可在银行信用的保证下,顺利的收取货物。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被进出口商人广泛地接受,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
但是,目前信用证风险的不断发生,使信用证这种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招来了大量的质疑。
所以信用证的何去何从成为了商业界、银行界、法律界等人士争议的焦点。
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试图通过对信用证风险的研究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办法,趋利避害,恢复并增强信用证的生命力。
本文首先从信用证入手,解释了信用证的概念,结算原理,并对信用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理论合理性。
其次,从信用证的实践出发,在对信用证风险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用证风险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研究信用证风险的现实意义。
又通过对信用证风险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信用证业务中主要当事人(银行、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欺诈性风险和环境风险,并总结出信用证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风险对信用证结算方式本身、进出口商、银行和整个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信用证、风险、防范措施一、信用证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由银行(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或自己主动,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的书面文件。
特点:1.银行信用:信用证是商业信用危机的产物,是银行作用不断增大并参与国际结算的结果。
由于买卖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度不高,这是需要银行做担保人,保证双方及时收到货款和货物。
2.文件独立:信用证开立后,只是银行与受益人之间的独立协议,不受基础合同的约束,开证行必须履行信用证做出的承诺,保证受益人的利益。
3.单据交易:受益人与银行之间只进行单据的交易,即出口方将符合信用证的单据交给开证行,开证行必须履行信用证中做出的承诺,支付相应的货款。
而进口方也要履行与开证行之间的承诺,支付开证行为其垫付的货款,赎回单据。
4.严格相符:由于开证行和受益人只进行单据交易,所以单据必须与信用证上要求的完全相符才能得到开证行的付款。
开证行只认单据,而不负责货物缺陷等其他责任。
二、我国目前信用证的发展现状由于银行只查看单据而不了解货物的真实情况,所以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这点进行一些欺诈行为。
制造一些假单据和提供不符合单据的货物等。
而在使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手段的过程中,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受益人认为有银行作为担保可以万事大吉,对于有些不符合点没有足够得警惕,等到拒付时才反应过来;另一方面,受益人不相信信用证,尤其由于吃过亏之后,导致错失很多商业机会。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对信用证运作的不够了解导致的。
三、信用证风险的类型1.进口商提供假的信用证进口商以银行名义伪造假的信用证,再以假的信用证来骗取出口商的货物。
或者出口商和一些不法银行开的信用证,以骗取出口商货物等。
2.进口商设置“软条款”信用证所谓“软条款”信用证,是指非善意的开证申请人(进口商)在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该信用证运转时使受益人(出口商)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银行则有权随时单方面解除付款责任的信用证。
申请人设置这种软条款的目的在于将主动权单方面地掌握在手中,以此来诈取受益人的质量保证金之类的款项。
而出口商货款的收回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由于它是真证,不同于伪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诈骗甚至有些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再加上它形式变化多样,主要包括暂不生效条款、苛刻条款、相互矛盾条款等,如果出口商对其认识不够或是掉以轻心,很容易落入陷阱。
3.出口商提供虚假货物出口商以数量不符或不存在的货物开得虚假单据,由于银行并不调查货物的情况,从而不法出口商从开证行骗取货款。
小结:在国际贸易中,不法商的欺诈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甚至是银行,任一环节的疏忽,或者存在欺诈行为,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些风险并不意味着信用证的不可靠性,而是进出口和银行工作上的不够谨慎导致的,只要加强防范,这些损失时可以避免的。
一下是我着重介绍的信用证风险防范措施。
四、信用证的风险防范1.银行加强对进口商的资信了解对资信不好、资产负债状况存有隐患的进口商,开证行可相应地提高其申请开证的押金比例或要求其提高有效担保从而降低与减少受诈骗的风险。
2.银行对货物的确定和了解虽然银行没有对货物了解这项工作,往往也因为这种情况造成了损失,所以我认为银行应该派人对货物的真实做出调差,或者出口方做出担保或押金,在进口方如实收到货物后返还这些押金等。
3.进(出)口方选择信用比较好的出(进)口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往往欺诈行为大多发生在第一次合作或者对彼此的不了解造成的,所以建立长期合作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损失。
双方可以更紧密的联系,对于进口方可以及时收到货物,而对于出口方可以应进口方的需求调整生产,减少库存成本等。
4.加强网络防范信用证付款是通过银行的目标业务网络来实现的,在积极扩大网络业务的同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谨慎,加强网络防范。
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
作为业务伙伴。
银行本身的信誉良好以及银行问有良好合作关系 疑便利信息的及时传递 利银行间合作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
由于信用证是一种典型跨国欺诈活动 际社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防范功能 预防和控制信用证欺诈是有巨大意义的实现进口商品的信息共享。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 现进口商品的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可能。
通过与海关联网 随时了解进口商品是否需要许可证、是否属于国家限制进口或禁止进口的商品 据进口商品准人的变化及时调整进口开证策略 止不法分子以此为手段欺诈银行资金而产生的政策性风险 过与国际期货交易所联网 了解大宗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行情 过与国内相关行业机构联网 预测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走势 效地防范进口开证的市场风险。
5.推进公共防范全社会应该共筑防范信用证诈骗的“防火墙”,中国有许多银行和企业每年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证诈骗而遭受的损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需要予以严厉打击。
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就信用证诈骗罪进行定罪量刑,可以说因为案例的缺少,各地法院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再加上审理刑事案例的法官对于信用证这一独特的商业工具的复杂的运行机制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其判决产生一些偏差在所难免。
我们必须加强防范信用证诈骗的法律教育。
法律只是一道有形的“防火墙”。
我们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而应在全社会尽快普及金融知识特别是信用证的国际结算操作实务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火墙”。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形“防火墙”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亡羊补牢 未为晚。
法律、法规、观念和警惕性相结合 们定能织造出防范金融诈骗的天罗地网。
6.自我保护条款作为进口方可在信用证中加列自我保护条款,可要求出口商提供有权威机构(如SGS 等)出具检验证书,保证获得满意的货物。
7.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外贸人员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防止风险的关键。
8.“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作为收益人,加强催单,审证,改证工作,要认真审核信用证,并且仔细研究信用证条款可否接受,并向客户提出改证要求。
在制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以防产生不符点,影响安全收汇。
五、结语信用证作为如今最为广泛的支付方式。
信用证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中的高风险和高收益业务,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彻底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进程,银行将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信用证付款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其安全支付和使用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问题。
作为银行和贸易双方对应加强警惕,遵守法律,使其真正快捷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
还有就是国家应加强对这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以应对发生此类事件的应对办法,并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和银行。
参考文献:冷柏军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王腾,曹红波.彻底搞懂信用证.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7).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