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孙婷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ICU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护理要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救治质量,缩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因为其所在部位与外界隔绝,一般医疗途径难以到达感染的部位,加上目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医疗手段缺乏,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且治疗上常常采用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脑室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等,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同时又相反的为病原体提供了绕过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

加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并发颅高压诱发脑疝而死亡。

由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

在总结了我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后,分析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
1.1 病原体的种类: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主要为细菌感染,其次为病毒感染。

而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则极为罕见。

细菌感染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绝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其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有明显差别。

一项来自脑脊液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病菌分布如下[1]:
表1 脑脊液标本438 株致病菌分布构成比
病原菌菌株数构成比(%)
革兰阳性菌 316 72.2
CN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35 53.7
金黄色葡萄球菌 46 10.5
其他葡萄球菌 10 2.3
肠球菌属 13 3.0
链球菌属 7 1.6
其他 5 1.1
革兰阴性菌 122 27.8
肠杆菌属 27 6.2
不动杆菌属 27 6.2
铜绿假单胞菌 16 3.7
大肠埃希菌 12 2.7
肺炎克雷伯菌 12 2.7
其他假单胞菌 5 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5 1.1
变形菌属 5 1.1
其他 13 3.0
合计438 100.0 了解与感染相关的病原体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及护理提供的依据。

1.2 病原体的耐药性:
目前细菌的耐药现象极为普遍。

在G+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除了对万古霉素及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外,其余所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50%.但是目前复方新诺明因为其副作用大已经很少应用。

国内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但是美国在2002年7月[2]及10月[3]分别报道了2例感染患者中分离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葡菌。

而万古霉素则因为价格昂贵,其应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G-细菌中,已经发现了对目前所有抗生素均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及绿脓杆菌。

抗生素已经不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万能钥匙。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医院内已经存在感染的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在神经科专科ICU中,经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伤口感染患者及已经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

2.2传播途径:
正常人因为脑屏障的存在,病原体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脑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还包括了头皮,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等。

但是在神经外科中,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屏障的破坏,如手术,外伤所致的脑脊液漏,先天性畸形致脑屏障发育不全,婴幼儿脑屏障功能发育尚未完全。

病原体可以从伤口处、引流管处、脑脊液漏口处、血液系统播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脑脊液漏口包括脑脊液耳漏及鼻漏等,病原菌可以从外耳道,鼻腔等处侵入颅内。

因为脑屏障的破坏,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肺部、肠道的感染可直接通过破坏的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繁殖。

2.3 易感因素:
神经外科患者通常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易感因素:1,经历开颅手术患者2,留置各种引流装置患者,如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内引流管、腰大池置管、深静脉置管等3,脑脊液漏患者。

包括脑脊液耳漏、鼻漏、伤口漏4,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患者,如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5,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器官功能低下者。

3 预防及护理对策
3.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护理人员教育
对已经确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由医院感染科建立相应的档案专门管理。

定期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明确当前医院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哪几种,方能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ICU,神经内外科监护病房定期进行空气、医护人员双手、床头物品、墙壁、被褥的致病菌监测培养。

对于各种引流管、静脉动脉置管在拔管同时进行细菌培养。

所有监测到的致病菌均应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

定期向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公布病原体监测报告。

加强护理人员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程序与方法内容的教育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严重后果的认识。

加强隔离室清洁卫生人员的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清洁方法及需要清洁的物品。

3.2 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措施
对于存在脑脊液耳漏、鼻漏患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明确无脊柱损伤的情况下抬高床头30度。

对耳漏患者,教育病人及家属保持外耳道清洁及外耳周围环境如枕头、被褥等的清洁卫生、干燥。

定期使用新洁尔灭清洁外耳道和耳廓,也可以请耳鼻喉科医生清洁。

切不可人为堵塞外耳道。

对于鼻漏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及进食后的口腔护理。

对于开颅术后患者,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症状,如颅内高压三大主要症状。


期观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神志、瞳孔。

了解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尤其是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因为患者平卧的原因压住引流管,防止其脱出或脑脊液漏。

密切注意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湿,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在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患者肺部护理,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加强翻身拍背,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

重视伤口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3切断传播途径
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到达患者进行繁殖。

已知的传播途径中,医护人员的双手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应规定护理人员每次做完护理工作要常规洗手。

有条件的医院,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与护理人员保持1对1护理,充分认识到护理人员短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护工不能单独从事护理工作。

若同时护理2位或以上患者,在护理完一位病人后必须洗手后才能去护理另一位病人,一般先护理无感染或者感染轻的患者,再去护理感染或严重感染的患者。

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进入隔离室。

对于传播性强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需穿隔离衣上岗,为减少护理人员进出隔离室次数,室内需备有全部所需的医疗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具。

原则上禁止家属及无关人员进入隔离室,如须进入必须穿隔离衣。

隔离室的水龙头应该配有过滤器,目的是将水过滤后再给病人使用[4]。

保持病室通风,适宜温度及湿度,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医护人员的更衣室尽量远离病区。

小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测力,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

在医院相关科室以及医生的协同处理下,方能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发展,减少感染范围。

参考文献
[1]周建新, 王强, 唐明忠,等. 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细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 年第16 卷第2 期 154-157.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United States, 2002. CDC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51:565-5671.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ublic health dispatch: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ennsylvania,2002 CDC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51:9021.
[4]周小颖瑞士医院ICU控制医院内感染措施天津护理1996年6月第四卷第二期69-7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