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2-10-11T17:21:46.64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徐开权
[导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
贵州省清镇市实验学校徐开权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中活动多了,学生都“动”起来了。
课堂“活”起来了。
勿庸质疑。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下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和教学的策略。
然而。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
为“动”而动,为“活”而活,疏于管理,则会导致事与愿违、“活”而不“实”的后果。
下面是我就目前教学中的有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行为所作的一番思考。
一、课堂热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吗?
时下的课堂,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的场面。
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
观察学生在许多课堂上的表现。
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
事实上。
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
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应当是实质性的合作。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
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组织时,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析,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问。
同时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
一位教师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了很多办法。
其问不免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有的认为。
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
有的认为。
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
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
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同学们兴致越来越高。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我以为这才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用活了教材。
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二、怎样理解“动”才是全面的呢?
怎样理解让学生动起来的“动”字?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把动手,动口等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看作“动”。
好像只有让学生讨论、争论、表演、游戏等才能体现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才能显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隐性的思维活动却往往被认为不在“动”之列。
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
我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
用来思考。
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
让学生在安静和谐的“思维场”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
体验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得列的成功的快乐,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动”。
我们常常会发现,“让脑筋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
三、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重心”应实现三个转移:一是由“教”向“学”转移,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法的研究;二是由“学”向“悟”转移。
因为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教”和“学”获得。
而文化素质却只能通过学生的“悟”才能获得:三是由“悟”向“行”转移,这是因为实践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
一种能力,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
也不能满足于教师不停地问,学生被动地答的“满堂问”。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其实整堂课中,如果学生没有一点疑问,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提出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更容易暴露教学中的缺陷。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何况,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广阔。
学习日渐社会化。
学生在某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学习积累。
超过教师也足常有之事,因此,“动”起来的学生中应当包括对教师、甚至对教材产生质疑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上。
应当容纳学生质疑、反问、争论的声音戒以为这才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
四、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
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解”,唯恐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
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
教师对学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让课堂“活”起来。
其实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和目的的观念,在潜心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做到以下4点。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包括时间分配上的管理。
学习内容方面的管理。
特别是教学的目标管理。
二要设计出内容有意义、思维含量高、并且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大胆地猜想、验证、表达。
三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心声。
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
体验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收获了什么,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要在课堂评价中的注意导向。
抓住主流。
突出教育性。
不能以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语言,滥用表扬激励,以此“捧杀”学生。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样理解?”在说的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给予肯定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