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

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

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

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种弊病,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一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

在外在形象的重围之中,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

这种危害是明显的。

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使建筑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筑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带来建筑内涵的贫乏。

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

建筑设计者如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

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突破形的束缚,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文化的“意象”。

三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逐渐演变成形的,虽然没有现代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受具体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各地传统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都是针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出的解决方案。

而且始终保持明确的层次性和严格的连续性,即环境设计措施从上而下系统地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单体设计与构造设计中,大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环境效能的有力保证,小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

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以及地表风向风速的随机分布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不同空间温度场的合理分布和沿纵向的分层控制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

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其产生和成长的年代可以称得上是“可持续性”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中这些技术方法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应该发掘其永恒的内涵,并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民居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

但是,轻率地放弃传统居住形式却又未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历史割裂,而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再认识。

研究和发展当代的居住建筑,特别是在广大乡镇区域,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居住建筑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整理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经验并将其科学化、技术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巧妙之处,特别是保存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无论是在传统民居改造过程中对现代生活需求的导入,还是在现代住宅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居营建思想精髓的借鉴,我们都应大力弘扬“经得起自然和时代选择的”那部分生态建筑
经验,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切合关系,使传统民居精华得以继承和充分发展。

这对解决我国广大乡镇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连钦
建筑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