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亮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亮点探索

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徐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让我能与我们在座的老师共同探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我们实验中学是绍兴县初中的大哥大,坐在这里,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因为在坐的各位都是大师更是同仁,我在这里讲其实有点班门弄斧,如果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各同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人啊,怎能没有思维的乐趣!开讲之前,先做一道智力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够找到正解。

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一次,而且不是数字对调。

为什么这道题让许多人终于放弃,想来还是因为思维定势吧。

一说到“挪动”,他们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

而如果你能够总揽全局,不受制于这种约束,让这里每个数字都东奔西突,活跃到在你的眼前跳舞,你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了。

至少我当时是这样找到答案的。

其实课堂教学、人生,世界都也是这样,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也能抛开思维定势,多些思考与创新,就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亮点设计初探》,我曾经听一位大师说过“一堂课可以有缺陷,不能没有亮点!一堂课有缺陷,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课无完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活动,它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涉及到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调控、教学机智等环节,不可能每个环节都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是优秀教师,即使是经过反复研磨的公开课也很难保证没有一点瑕疵,有瑕疵有缺陷是很正常的,但,一堂课不能都是缺陷,不能没有一处亮点,应该有能够让自己满意、让学生兴奋的亮点。

课堂的亮点靠教师去创造。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设计,就是教师要快速有效地整合当下的教学资源,用一根火柴的光亮燃起一片熊熊的天光。

这颗偶尔从天掉落的种子,有时来自学生的非规则出牌,有时则需要教师心思缜密地埋下等待萌发的幼芽。

这颗等待萌发的种子,可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作为教师,只要捕捉到让种子萌芽的阳光雨露,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星星之火必可形成燎原之势。

课堂的亮点来自生成或预设,生成有时可以预料,但更有赖于预设,那如何预设一堂课呢?习惯上我们将一堂课分成三大部分:课堂导入、新知识的传授、小结巩固,所以我认为课堂亮点的预设也来自于这三方面(当然这些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亮点设计一:课堂导入虽然课堂导入不是一堂课的“正文”,但绝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事贵乎始,导人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必然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导入得法,学生将会兴致盎然;反之,就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课堂导入,这样不仅能融洽课堂氛围,也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应起的作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绝不能为课堂环节的完整而形式主义。

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要达到以下作用:民主平等师生情,一心一意奔目标,铺垫拓展层层进,兴趣盎然全过程。

1、民主平等师生情。

有趣的导入,能使学生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

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隔阂”(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和尊重感。

如教师使用导入语“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让我们一起走进……”等温情的语句。

2、一心一意奔目标。

课的起始之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

学生还可能留恋在课间活动的兴奋中,也可能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思索中;对待新课,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期待教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新颖,迷人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把全班学生的精神凝聚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指向即将进行的全部教材内容。

3、铺垫拓展层层进。

课堂导入不仅要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要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铺垫,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层层展开,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效应”。

4、兴趣盎然全过程。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

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1)课堂导入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科学性原则: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3、简洁性原则: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4、实际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导语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性格特征和学习发展水平。

5、生动性原则:导课内容要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6、启发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究。

(2)社会课课堂导入的一般方法:说、看(听)、问、议、做。

1、说——以教师的叙述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

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假如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带有情趣的细节描述,那么这种语言的效果更突出。

2、看(听)——以学生的感官刺激做开始。

目前,社会课多媒体资源比较丰富,采用幻灯,投影,录像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在课的起始就能将课的内容及有关部分用电教手段展示出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影视、歌曲等优秀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

图片、实物等历史地理资料能使知识内容更形象具体。

如果课的起始就能把结合本节教材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歌曲)或栩栩如生的画面,真实形象的资料送入学生的感官,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快感,乐趣和享受,获取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近距离感,而且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

3、问——提问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手段。

提问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提问除了具有巩固知识,信息反馈作用之外,还要有启发、引趣的作用。

如果采用求异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专心致志,思维积极,兴趣盎然。

4、议——以学生自学、讨论(包括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起始。

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学或讨论不是自由放任或徒有形式,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恰当的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自学提纲、讨论提纲为主线,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5、做——让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朗诵等做课堂的开始。

这样的起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克服了以往的起始模式,动作参与,给学生形成了崭新的刺激。

如课堂开始时,让学生先画自己家所在区域的简图,告诉学生,同学和老师想认识你家。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3)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例举。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歌曲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复习导入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是比较容易出亮点的做法。

1、以旧引新,水到渠成。

常言到:温故而知新,就历史与社会课而言,前后内容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因果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比如在讲《共产党成立》时,可以先提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何内在联系,在学生作答之后指出这两件事,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样的导语不仅可以使学生自然的展开联想,而且还有利于构建起前后知识之间的立体联系。

2、设问存疑,诱发思考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惊奇自问题开始。

”精心设计问题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未知教学情景,使每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首先提出设问:“北大是许多同学心中梦想的学府,但是在20世纪初的北大讲坛上却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里既有从海外留学归来西装革履,大谈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身穿马褂,思想守旧的清朝遗老,这些先生们相互抨击对方的观点,争论的不可开交,那么这场争论究竟因何而起,结果如何,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感到新奇,被吸引住了,从而激起求知欲,很快就导入了新课。

3、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故事导入,诱人深思。

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典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的故事或典故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短小精悍、生动趣味、感染力强、促人深思。

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用这样的小故事开头:1649年1月30日,伦敦的街头冷冷清清,而国会宴会堂外面的广场,人头涌动。

一个全身黑色装扮,面色苍白的中年人被推上断头台。

这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吗?不,它使英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业。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被砍头的中年人是谁吗?他为什么会被处死?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略带神秘的描述,一下子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由此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故事生动、形象,初中学生多喜听。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为有意注意,故事能起桥梁作用。

◆图解导入,形象生动。

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电脑大屏幕投出美国星条旗图案,并介绍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

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它的构成,又意味着什么?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组成,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

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