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及防护
【摘要】血源性传染病指的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面对损伤性操作,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及组织器官,是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人群。
手术室护士一旦受到感染,将会给其个人及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正确认识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增强防护意识、规范防护流程是减少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防护
近年来,职业安全已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医护人员身处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下,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危险因素,而其中又以手术室护理人员最为突出。
在诸如锐器损伤、放射线、麻醉废气、化学消毒剂等众多职业危害因素中,以血源性传染病感染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危害最大。
血源性传染病指的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梅毒等20多种疾病[1]。
医护人员在手术中或术后若不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则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aids等传染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感染,将会给被感染医护人员个人及其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因此,正确认识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并增强防护至关重要。
1 感染因素
1.1 传染源手术室中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性疾病患者以及病原携带者。
目前,三级医院以及多数二级医院对手术病人均有术前筛查,对于筛查hcv、hiv、梅毒发现阳性结果的患者,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有意识地做好自我防护措施,而对于术前筛查阴性的患者则没有太强的防护措施,这部分患者正是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1.2 传播方式病原体通常会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器官中。
手术室护士若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手术刀、剪、布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等,则很容易感染相关疾病。
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也可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手术过程中破损部分皮肤不慎接触到含有hbv、hcv、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等也可引起感染。
1.3 感染现状 johanet等[2]的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主要接触途径是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割伤或刺伤。
在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种类中以针刺伤最多,约占60%以上,尤其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的刺伤,其次是安瓿瓶割伤。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cv、hb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10%、6%-30%和
0.2%-0.5%[3],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手术室护士每天从事损伤性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更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下的几率更高,
约90%的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4],因此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和感染的风险更高。
2 原因分析
2.1 防护意识薄弱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主要因素。
高英华等[5]对北京市随机抽取的8所医院共300名手术室在岗护士进行的关于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3%被调查护士不了解“标准性预防原则”。
多数手术室护士常常在面对明确为术前筛查抗体阳性的患者时,甚至在被血液污染或锐器损伤后才意识到要防护。
2.2 相关规范缺乏有些医护人员对职业感染的防护知识和技术缺乏了解,也没有经过手术室感染防护的规范化培训,虽然有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行为,但没有掌握规范化的防护手段,仍不能有效减少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2.3 技能操作不够熟练对于一些年资低的手术室护士来说,往往经历的手术类型较少,对一些手术的过程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手术节奏快,在与手术医生配合的过程中发生锐器伤的机率大大增加,尤其在急诊手术中,自我防护往往因为工作忙而疏忽。
2.4 相关知识缺乏在高英华等的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多数护士对手术室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疾病本身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5]。
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aids等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防护方式以及意外接触后的紧急处理等都没有全面的认识,这使得在日常工作中遭遇到此类病例时的防护显得
过于盲目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防护措施
3.1 增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防护氛围是影响手术室护士防护行为的最重要的途径。
标准性预防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假设所有患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应用于每个患者,无论其诊断如何以及是否真的有传染性。
护士自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意识。
手术室应进行多次、持续和多途径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
3.2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针对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各个环节开展系列知识讲座,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诸如病毒性肝炎、aids、梅毒等疾病预防的了解,讲解手术中每个可能造成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细节,巩固如何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的知识,通过培训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
3.3 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参考各种标准与方法,制定并逐渐完善诸如《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的处理程序》《感染病人手术应急预案》《参加感染手术手术医护人员须知》《手术室锐器伤登记制度》等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制度,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流程,绘制流程图,进行标识管理。
要求手术室护士在参加手术、进行护理操作及手术物品消毒处理时,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自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6]。
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受到感染,能立即按照相关处理程序予以紧急处理以减少疾病发
生可能,并按规定进行上报及管理。
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对受伤者及患者及时进行hiv、hbv及hcv抗体检测,并跟踪至少6个月;同时建立该类事故的专项补偿制度,因此感染疾病或者甚至导致死亡的,对其本人或者家属提供充分的医疗援助和必要的生活补偿。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33-634.
[2] johanet h,antona d,bouvet e.[risks of accidental exposure to blood in the operating room.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groupe d’etude sur les risques d’exposition au sang][j].ann chir,1995,(49):403-10.
[3] mikulich vj,schriger dl.abridged version of the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c virus,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j].ann emerg med,2002,(39):321-8.
[4] 周阳,李映兰,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37-739.
[5] 高英华,杨萍.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40-1142.
[6] 胡佩莹,周美红,卫倩倩,等.手术室护士对病毒感染的职业防护[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