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几点思考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之间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互补共享,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和谐发展,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以宿豫教发〔2011〕29号《宿豫区教育局关于构建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第一保障,以师生成长为第一责任,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第一抓手,以大阅读教学为第一品牌,立足五个“一体化”(教育管理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校园文化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狠抓落实、强势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进一步探索教育共同体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笔者结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思考。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教育共同体的发展根基
共同体是多个单位的协作组织,那么在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管理形式等方面都应有一个稳定、系统的制度才能保证该项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为确保教育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先后成立了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领导小组、业务工作组、工作室,举行了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揭牌仪式暨动员会,出台了《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章程》、《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联席会议制度》、
《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发展共同体考核细则》等。
该共同体组建以来,前后召开了4次共同体学校校长联席会,3次业务工作组会,3次共同体管理领导小组会议,1次共同体学期总结会,编印了共同体内使用的《教师业务指导手册》作为工作指南,领衔学校校长到成员学校开设了专题讲座,这些都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不断“输血”和“造血”是教育共同体的品质保证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强化教师培训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共同体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着力点。
为充分发挥共同体内优秀教师资源,结合各校的“十二五”教师培养规划,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开展了“青蓝”工程,区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每人结对帮扶3名教师。
共同体内的优秀教师到各校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学术报告。
上学期,大兴中心小学安排了2位教师(音乐、英语各一位)到共同体内的丁嘴中心小学支教;安排了3位教师(英语、数学、语文各一位)到关庙中心小学支教。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教学低耗高效的直接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宿豫区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校长积极深入课堂,为高效课堂教学把脉问诊。
无论是校长们的展示课,还是他们和上课老师一起研课、磨课,无不展现出了校长们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们带着问题参加听评课活动,并且认真做好听评课笔记,
及时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教师勤练基本功,熟练和科学使用多媒体,许多教师都感到受益匪浅,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年多来,共同体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
先后邀请苏州市平江区东中实验小学的名师到大兴中心小学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示范课和教学讲座,邀请写字教学专家、丹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邹伟辅到丁嘴中心小学指导书法教学,邀请张家港泗港小学名师到关庙中心小学送教,邀请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诗歌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家魁先生到大兴中心小学开设诗歌教学专题讲座。
同时,共同体共开设学科教研活动近十次。
名师的引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共同体内各校的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有了好的“输血”通道,也要让共同体内的学校有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造血功能”。
为了打造“学术型共同体”,共同体内部以集体备课、教师论坛、课改沙龙、读书节、艺术节、交流会等形式,引导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研究,每学年在共同体学校的教师中开展教育案例评比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比武活动,开展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举行篮球友谊赛、田径运动会,搭建教师集体研训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三、多样特色文化发展是教育共同体的面貌呈现
小学第五教育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在互学互助、互相借荐地继续把各自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办学特色进一步做强、做优。
大兴中心小
学的儿童诗教学,丁嘴中心小学的书法教学,关庙中心小学的剪纸特色,来龙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山双语学校的礼仪教育等,先后不断地得到深化发展,不断地取得丰硕成果。
避免了单一同质化模式。
多样特色促使学生多元发展,同时也有文化相融的项目和内容。
第五教育共同体以大阅读教学为共同体的第一品牌,大力打造“大阅读”文化,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书香师生,提升人文素养。
共同体内先后开展了“大阅读”教学研讨活动,“诗润清明”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大赛等,促进“大阅读”文化的形成。
四、共享、共生、共荣是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归宿
区教育局成立教育共同体的初衷是推动全区教育的均衡、持续、协调、和谐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共同体成员应在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养、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互相帮助、互利互惠、互学互补,不断地打开一扇扇窗户,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如:为了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每学期领衔学校牵头组织2次以上的教学质量检测,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评估与总结,并进行捆绑式考核,全面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行教育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多途径提质,通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共同体内各校在办学内涵提升、师资队伍打造、课堂教学实施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提高”:共同体各方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师资水平明显提高,教研能力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当然,由于共同体内名师、学科领军人物偏少,还致使教研活动缺乏深度。
同时,各校普遍存在日常事务繁杂,用于共同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间、精力不足,系列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