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旗下讲话励志演讲(精选多篇)

国旗下讲话励志演讲(精选多篇)

国旗下讲话励志演讲(精选多篇)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三班的李鑫。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紧握高考接力棒,奋勇向前》。

今天是2014年9月2日,2014届学哥学姐离开高考的战场已整整过去了85天。

85天前,他们用骄人的成绩实现了自己辛勤付出的价值,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回报了老师和家长的无私付出,延续了华亭一中高考成绩六年来稳步提升的奇迹!而时至今日,2014年高考的硝烟已渐渐消散。

新的学年已经开始,我们2014届全体学生奋斗的时刻,拼搏的时刻已然来临。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正如我们高三誓言一样,“勤学一年,给自己一片光明,给父母一个惊喜,给学校一个奇迹!”今天,距离2014年高考还有278天。

在这278天里,只要我们时刻抢抓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多读多练,提高应试能力;认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自信坚韧、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高三,以勤奋踏实、刻苦努力的学习迎战高考。

天道酬勤,我们相信2014年高考成功的荣耀定将属于我们全体师生,属于我们每一个奋斗不息的华亭一中人!一中精神薪火相传,2014届学长们已将高考的接力棒传给了我们,也将华亭一中的荣誉传给了我们,让我们肩负着再创奇迹的重任走过高三,去争取属于我们的辉煌。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你们也将在明年、后年接过这个接力棒,为了把它拿得稳、抓得牢,就必须从现在起奋发图强,埋头苦学,用今日的勤奋去换取明天的灿烂。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全体同学学习进步!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春耕夏耘,经风沐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绿色渐渐隐去,硕果挂满枝头,我们迎来了五谷丰登的金秋。

金色的朝阳里,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希望我们每位同学经过努力也都能满载而归,为自己,也为这面红旗!同学们,当你踏进高三特班教室的那刻,你就选择了新的理想。

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很多的选择,高考的失利曾给你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和无与伦比的彷徨,但是在选择是奋进还是退缩的时候,你们还是选择了前者!只要忠于选择,就有站起来的希望;只要坚持选择,永不放弃,那就不会是终结;只要你明白一切都还不是终结,就定能找到力量的源泉;只要能找到力量的源泉,你就会选择在末端冲线!而现在,你们正处末端,高考的末端,同时也是新希望的开始,所以请忠于并坚持你的选择,那就是:义无反顾,竭尽全力!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学习理应如此。

那些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何尝不是这样?大家也更应如此。

生命中总有些时候,是必须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价的。

一粒梦想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在冲破泥土之前,必要经历黑暗中绝望的挣扎,而也正是有梦想支撑着,它才在多梦的季节里战胜黑暗,破土而出。

不选择泥泞,怎能留下脚印?不经历风雨,怎能看见彩虹?而不遭遇挫折,又怎能得到成功的硕果?无论过去多么惨淡,无论过去多么辉煌,现在这一刻,一起飞翔!无论路途多么艰辛,无论身心多么疲惫,选择了目标,永不言弃!切实可行的目标,是你们忠于并得以坚持选择的力量源泉。

要知道你整天无所事事度过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学习虽不是生活的全部,第1 页共 2 页但若你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你还能征服什么?因此学习的不上进并不是因为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努力,缺少一个立志实现目标的决心。

希望同学们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第一次月考刚刚结束,无论成绩如何,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修正并完善自己。

如果这次考试发挥不错,那就再接再厉,乘胜追击,争取在以后的每次考试更重要的是高考中考个好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那就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开始:基础不行就抓紧补上,方法不对就加强训练,不够努力就加倍付出。

同学们!用你的成绩来证明你的与众不同吧!你们身上不仅仅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

今天的学习,不要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仅仅为了考大学而学习!更为了中国发展而读书!为中国实力强大而读书!为中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读书!为了中国不再受侵略而读书!九一八警钟长鸣,提醒我们勿忘民族恨!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民的愤慨!无庸置疑,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岛屿,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热爱祖国,爱祖国的每一寸热土,相信每位同学都有颗赤诚的爱国心!我们的国家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处理这件事情。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仅有一腔热血,我们要理智爱国,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和行为规范,不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过激行为。

让我们静心见证维护钓鱼岛主权的不懈斗争,做到是言行与国家一致,刻苦学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爱国者!所有在场的同学们,挺起自己的胸膛,用你最大的音量,大声喊出并铭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心!祝愿同学们成长快乐、学业有成!祝我们的祖国早日收回钓鱼岛!第2 页共 2 页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两所名牌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于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目前中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

1995年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

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

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313万平方米,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

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该校工作或学习。

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33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72 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

设有本科专业104个,硕士学位学科225个、建筑学、法学、工程硕士、农业推广、公共管理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学科138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并在29个一级学科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96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

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500余人,攻读专业学位近1200人,本专科生近3xx人,外国留学生480余人。

有函授、夜大、成人脱产、远程教育班学生近35000人。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正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被国家确定为21世纪首批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创办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现已成为一所以坚实的理科为基础,强大的工科为主干,管、农、文、法等学科具有特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

电子与通信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材料加工、机械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微纳米技术等学科或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技术、自动控制、热能与动力、复合材料、理论物理、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统工程等一批学科或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一个世纪以来,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校友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xxxx,以及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邹韬奋、茅以升、蔡锷、黄炎培、邵力子、王安等。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的校友有180多名;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较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

除拥有古色古香的百年徐家汇老校区之外,还有布局合理、格调新颖、风景秀丽的现代化闵行新校区,另外还有法华镇路校区、上中校区、七宝校区。

校园面积约172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近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10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约4亿元。

图书馆藏书约218万册,期刊536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2100余种,光盘数据库40余种,网络版数据库10余种。

学校在徐汇、闵行、七宝三个校区的图书馆建成了电子文献检索中心,并建成、开通了连接五个校区的高速宽带信息网。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设备先进的实验楼、四人一间的宿舍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电子化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润土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

学校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革新,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在学生宿舍铺设了电话线、网络线、闭路电视线,把学校生活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

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还有不少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在18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30名、副教授约700名。

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博士生导师366名,国家“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获得者4名。

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