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指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编制原则: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二、原子序数:(1)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原子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①周期:(1)定义: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周期序数=原子电子层数)(2)元素周期表有7行,共有7个周期,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

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活泼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3)数目、分类及各周期特点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一 H —He 2 1 二 Li —Ne 8 2 三 Na —Ar 8 3 长周期 四 K —Kr 18 4 五 Rb —Xe 18 5 六 Cs —Rn 32 6 七(不完全周期)Fr —112号 26(排满应为32种) 7 ②族:(1) 定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2)分类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

(7个主族;7个副族;族的分类、数目分类依据 表示方法 列序号 族序号 主族(7个)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族序数(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后加字母A 表示1、2、13、14、 15、16、17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副族(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用族序数(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后加字母B表示3、4、5、6、7、11、12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第VIII 族(1个)第8、9、10纵行就用VIII表示,注意后面不加字母A或B8、9、10Ⅷ0族(1个)第18列稀有气体元素,将稀有气体元素按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一个纵行,由于在通常状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他们的化合价看做0价,因而能叫做0族。

0族18 O族的特点:主族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③族的别称:第ⅠA族称为碱金属元素第ⅣA族称为碳族元素第ⅤA族称为氮族元素第ⅥA族称为氧族元素第ⅦA族称为卤素族元素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周期表中几个特殊区域a.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IIIB族到第II族共10个纵行为过渡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过渡金属。

b.镧系元素: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c. 锕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

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知识点二原子结构核素与同位素1.原子的构成(1)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如果用 A 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子 A Z X(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3)构成原子或离子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①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的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③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④阳离子中:质子数(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⑤阴离子中: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2. 元素、核素与同位素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由原子核内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确定的。

②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每一种核素都是一种原子,不同核素是不同的原子。

决定核素种类因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的种类。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原核外中子Z质子强调:①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不同;②在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核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是不变的。

3.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简单计算①一个核素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的比值叫做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公式=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C-12原子的质量*1/12。

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③计算公式:Ar=Ar1*a%+Ar2*b%+…a%+b%+….=1知识点三碱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一、结构特点: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碱金属锂0.152 钠0.1元素86 钾0.227 铷0.248 铯0.265二、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1.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1)碱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Li Na K Rb cs相似性递变性颜色银白色Cs略带金色光泽硬度硬度小,柔软硬度依次较小(但K 的硬度比Na大)密度较小依次增大(但K的密度比Na小)熔沸点较低依次降低导电导热性良好\核电荷数\ 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电子层数\ 从上到下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1 \原子半径\ 从上到下依次增大金属性强从上到下依次增强(2)碱金属单质(Na、K为例)化学性质的研究对比探究Na、K的化学性质Na K与氧气的反应实验现象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钾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紫色,生成黄色固体实验结论钾在空气中燃烧比钠剧烈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浮——浮在水面熔——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游——四处游动响——有嘶嘶的响声红——加酚酞后浮——浮在水面熔——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游——四处游动响——有嘶嘶的响声红——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色雾——水蒸气溶液变红色火——钾燃烧实验结论钾和钠都与水反应,钾与水的反应更剧烈钠和钾性质都很活泼,有强还原性,钾的还原性比钠的还原性更强。

(2)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性质递变规律:元素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①相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4Li+O2 ==2Li2O 2Na+O2= =Na2O2 K+O2==KO2 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②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2K+2H2O=2KOH+H2↑ 2Na+2H2O=2NaOH+H2↑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K与水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水立即燃烧,甚至爆炸。

小结:2M+2H2O == 2MOH+H2↑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sOH的碱性最强。

③对应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即氧化性:Li+>Na+>K+>Rb+>Cs+④因为Na、K等很活泼的金属易与水反应,故不能从金属盐溶液中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单质。

知识点四卤素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递变规律: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状态(常态)熔沸点颜色溶解度氧化性溶解性密度氟气从上到下逐渐升高浅黄绿色从上到下逐渐加深逐渐减小逐渐减弱总体上都不易溶于水(F2易和水发生反应)易溶于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氯气(易液化)黄绿色溴液(深红棕色易挥发)CCl4等有机溶剂碘固(易升华)紫黑色二、卤素单质化学性质递变规律卤素单质分子式与H2的反应条件产物稳定性结论F2H2+F2==2HF 暗处很稳定卤素单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氢气反应,从氟气到碘与H2反应越来越难,反应剧烈程度减缓,得到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Cl2H2+Cl2==2HCl 光照或点燃较稳定Br2H2+Br2==2HBr 加热稳定性差I2H2+I2==2HI 不断加不稳热定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HCl<HBr<HI(HF为弱酸,一弱三强)氢化物越稳定,在水中越难电离,酸性越弱。

三、卤素单质间相互置换反应:Cl2+NaBr = NaCl+Br2 Cl2+2Br-=2 Cl-+Br2Cl2+KI =2KCl+Br2 Cl2+2I-=2 Cl-+ I2实验结论:氧化性:Cl2>Br2>I2注意:F2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Cl2,因为F2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2F2+2H2O = 4HF + O2小结: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从上到下物质类别性质递变规律元素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元素氢化物(气态)稳定性逐渐减弱水溶液酸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