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子种苗三叉苦种子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叉苦种子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检验方法、评定方法、标签、包装、采集、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三叉苦种子生产、销售、管理和使用时的种子质量分级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 B/T 3543.2-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
GB/T 3543.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净度分析
GB/T 3543.4-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实验
GB/T 3543.6-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
GB/T 7414-1987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T 7415-2008 农作物种子贮藏
GB 20464-2006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3.1 三叉苦种子
为芸香科植物三桠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植株生长经开花结实所形成的植物学种子。
3.2 千粒重
指自然干燥状态下(含水率≤14%)1000 粒种子的重量,以克(g)为单位。
3.3 净度
指纯净种子的重量占总重量(包含纯净种子、其它种子和杂质)的百分比。
3.4 含水量
按规定程序把种子样品烘干所失去的重量,用失去重量占供检样品原始重量的百分率(%)表示。
4 质量要求
4.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感官要求
4.2 质量分级
以发芽率、千粒重、净度、含水量为指标将三叉苦种子分级,分级指标见表2。
表2 三叉苦种子质量分级
4.3 检测方法
种子质量分级各项指标的检验须按本标准第五条“检验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
5 检验方法
5.1 真实性鉴定
采用形态鉴定法。
随机从送检样品中数取100 粒种子,4 次重复,逐粒观察种子形态、颜色等表面特征,并测量种子长、宽、厚。
5.2 扦样
种子批的最大重量和样品最小重量见表 3。
5.3 净度分析
用6~8 目筛除去大型混杂物。
将试验样品分成净种子、其他植物种子、废种子、果皮及果柄、泥沙和其他杂质,测定各成分重量,单位以克(g)表示,保留2位小数。
计算各组分重量的百分率(%)。
5.4 千粒重测定
采用百粒法测定,方法与步骤具体如下:
(1)将净度分析后的全部净种子均匀混合,分出一部分作为试验样品,从中随机取出种子100 粒,3 次重复;
(2)将 3 次重复分别称重(g),结果保留2 位小数;
(3)平均千粒重=平均佰粒重×10。
5.5 发芽试验
5.5.1 解除休眠
发芽前室温沙藏层积解除休眠。
方法与步骤如下:
(1)河沙洗净,过16~20目筛;
(2)取净种子适量,室温浸种 24h;
(3)将种子置于湿润河砂中,室温沙藏层积30~60天,期间保持沙子湿润。
5.5.2 发芽
(1)取解除休眠的种子200 粒,4 次重复;
(2)将灭菌后的湿润沙子或滤纸置于玻璃培养皿(直径 12.5cm)中,厚度 0.5cm;
(3)取种子均匀排放在滤纸上,每个培养皿放 50 粒种子,置于培养箱中,25℃无光培养;
(4)每日观察,保持滤纸床湿润,挑出霉烂种子,记录第2~30天的种子发芽数与霉烂种子数,鉴别正常幼苗与不正常幼苗,计算发芽率(%)。
5.6 水分测定
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水分测定法第二法(烘干法),进行水分测定。
6 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的指标作为检验依据,若其中任一项要求达不到感官要求,或三级以下定为不合格种子。
6.1 单项指标定级
根据表 2千粒重、净度、含水量进行单项指标的定级,三级以下定为不合格种子。
6.2 综合定级
(1)根据表1感官要求与表 2发芽率、千粒重、净度、含水量四项指标进行综合定级。
(2)四项指标均在同一质量级别时,直接定级。
(3)四项指标有一项在三级以下,定为不合格种子。
(4)四项指标不在同一质量级别时,采用最低定级原则,即以四项指标中最低一级指标进行定级。
7 采集、包装、标识、贮存
7.1 采集
三叉苦果熟期在9-10月,果实为蓇葖果,在果皮呈黄褐色、部分果实炸裂时采收;采收后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阴干,种子脱落后,去除果皮、果柄等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