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钢琴老师经常遇到的“几大坑”

选钢琴老师经常遇到的“几大坑”

选钢琴老师经常遇到的“几大坑”怎样选择优秀的钢琴老师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各种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误人子弟者。

有说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有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 拒查,情况多属欺骗。

个别教师可能到过这些学校短期培训,于是就称自己是某某学校毕业的。

对业余授课教师队伍进行规范管理,教育家长选什么样的教师,这都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

一、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教初级的老师,不一定有很高的演奏造诣,但是路子要对。

琴行好多老师,虽然他本人是8级的水平,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只要交钱,考级基本就让过。

好多能弹8级曲子的老师,基本手型自己都不对。

你也许要问:“基本手型自己都不对,能弹8级的曲子吗?”答案是:只要只准备考级曲目,弹上半年到一年,明明不具备这个级别的水平,但是就这首曲子而言,算是连滚带爬,弹下来了,照样可以通过考级。

初级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手型、触键技巧、良好的习惯、认真负责,但很多初级老师是只管谱子没错,等达到4、5级的程度,没有前面扎实的基本功,速度就上不去了。

他们就是哄着孩子玩,自己也省劲,家长看着也高兴,孩子也没任何压力,有的家长觉得不要给孩子压力,错了,学钢琴的目的除了熏陶音乐细胞、开发智力等等外,还有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高级别的老师一定要看钢琴老师的实际演奏能力,怎样叫做弹得好呢?说的俗一些首先是技术(即弹得快,弹不快的人方法上肯定有问题,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是没见老师真正弹过大曲子,许多钢琴老师只能做一些简单的 599示范,要知道这太算不了什麽了,小孩的曲子都是很简单的。

一个合格的钢琴老师必须能够很好的弹奏譬如:李斯特的狂想曲,肖邦叙事曲、协奏曲,贝多芬奏鸣曲(黎明、悲怆等)、巴赫三部创意曲以上、等等,在技术上不应有很大负担。

(老师最好是本人拿过权威性的国际国内专业钢琴赛事大奖,这样就更说明问题了),由于家长对钢琴的无知,导致见老师能弹《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土耳其进行曲》就觉得水平很棒,其实这些全都是业余6级左右的曲子,根本不能体现教师水平,理查德克莱德曼流行钢琴的走红,让中国多数家长认为能演奏他的这些作品就是很棒的,其实他的所有曲子在专业钢琴演奏着手下只是初级的不能再初级的曲子,当然我不是说克莱德曼不是高水平的钢琴家,但他的实力在于与整个乐队在编曲上的造诣,(被称为流行钢琴曲)单就钢琴演奏的技巧难度上来说,实在不能体现一位钢琴老师的水平。

说句俗话,不怕没好货,就怕货比货。

多拿你的老师跟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比,水平越接近越好。

另外好的老师一定是广泛接触如海顿、克莱门蒂、舒曼、拉赫马尼诺夫、德彪西、拉威尔、等古典、浪漫、现代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的人。

当然只有技术没有音乐算不得一个好的演奏着,要用一流的乐感和对作品的准确分析演奏出作曲家灵魂。

即能把握各个作曲家的风格。

好的老师还要有非常棒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

对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史有基本的了解,对各个作曲家的风格要烂熟于心。

大学教师也有混日子的,尤其是比较老的那批老师,当时钢琴教育落后,他们大多是一般的师范院校毕业,只是赶上了好机遇,占了那个位子,后来的年轻人再有才也应聘不上那个学校了,我不是打击一片,有些好学的老师多年来勤奋钻研。

也很称职,我只是说不要以年龄为唯一标准。

不要认为音乐学院毕业的一定弹教的好,好多人在考音乐学院之前还是很努力的,考上后以为万事无忧,四年时间很少练琴,这种人的教学能力你相信吗?只有大学期间甚至工作之后还坚持练琴、拜师、钻研的老师才可以信任。

不要盲目相信学历,目前好多人为了评职称去国外读个硕士,尤其是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乌克兰、亚美尼亚等音乐学院,实际上这些学校对专业要求很低,重要的是语言,一个学生在这些学校上学第一年往往把90%以上的精力用来学语言,第二年才开始学钢琴,研二的后半年又忙于论文答辩、找工作等杂事,真正钢琴学不到很多东西,况且这些落后国家的钢琴教育水平其实与国内相差不大,他们正是抓住了国内崇洋媚外的心理。

去这些落后国家的音乐学院留学两年还不如本科毕业后在中央上海等音乐学院定期找好的老师上课进步大,一句话,出国只是为了拿个文凭,如果你觉得随便找个老师教孩子也行,但是需考虑两点:他的水平跟他的课时费要相匹配。

(这个很难衡量,你至少应该提高些判断力)就算打算学着玩,同样花100上一节课,你总也希望找到这个城市100一节最好的老师吧,毕竟学钢琴至少要学几年,要对孩子负责。

二、如果不追求老师教的有多好,只是能教就行,可以,但是将来孩子一旦想走专业道路,别后悔基础没打好,二、学生弹得好不等于老师教得好:许多老师常用的伎俩是:我的学生在某某大赛中得了金奖,所以你应该相信我教的好。

乍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其实不然,第一:他所展示的学生获奖照片真的是他的学生吗(有的老师是借用别人的学生)第二:就算是他的学生,又跟他上过几节课呢?许多钢琴老师(尤其是机构)到处挑选那种“天才”儿童,定期介绍到音乐学院教授那里去上课,私底下跟家长商量说是对外称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学生。

每次遇到重大场合让学生出来表演以展示该机构的教学成果。

娱乐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名人出名了,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来许多自称是这位名人的老师的人,小则曾经教过她,大则是他的恩师。

当然其中有一些是曾经指点过他,但也就是几节课的时间,难道是这几节课造就了他的成功吗?只能说这位老师比较幸运,像中彩票似的遇到了未来的潜力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某些年长的教师身上,很简单,教的年头多了,按百分比自然会遇上那么几个有才的,尤其在8、9十年代整个省里搞艺术的教师就没几个,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学生,就算学生不出名,学生的学生也总有那么一两个好的。

然后就说是自己的徒孙,中国人是很相信权威和年龄的,艺术界按资排辈儿现象严重。

家长们也不明所以,以为越老越权威,实际上大多数在8、9十年代开始教学的老教师用的一直是老教法,几十年来并无改进,反而是忙于赚钱、养家、评职称、等等荒废了技艺,这一点很容易得到例证,目前就职于大学、高中、艺术学校等各单位的老教师,无论声乐、钢琴、都比不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在那个位子上就有学生相信,找他们上小课,这样一来最倒霉的还是学生,不要被艺术中心的规模和优雅的环境所迷惑:这些说白了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做的很漂亮,不要看硬件,要看软件(聘请的老师),就像高档消费场所,环境做的很漂亮,同样的东西却比外面贵很多,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一个老师在短短几年培养大量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并且经证实是这位老师一手带出来的,这样的老师是有真才实学的。

本人不是反对跟一些水平差一些的老师学,你水平差这不是你的错,这与你的教育背景等等各方面有关,但是你出来忽悠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如果你觉得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专业道路,可以找个一般的老师学(毕竟便宜,而且必须便宜,水平差嘛)但是你必须了解他是不是值他要的这个价钱,买东西还比较来比较去呢,怎么家长找老师就随便了呢,信息这么方便,在你的城市找个价钱不贵教得又好的很难吗?三、中国业余钢琴考级制度的内幕:当记者请德国钢琴教育泰斗凯沫林对中国业余钢琴考级制度谈谈看法时,他非常严肃地表示:中国的钢琴考级制度差得让他不想提起,让孩子们只练固定的曲目参加考级,这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弹琴应该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要综合全面地平衡发展,而不是翻来覆去地死记硬背几首曲子。

据凯沫林介绍,欧洲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考级,而是经常举办学校观摩音乐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以此检验学生们这一段时间学了哪些曲目,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演奏有针对性地发现缺点,提出改正意见。

据笔者了解,一方面由于家长们的急功近利,要求孩子速成,让孩子在短期内强化学琴,只弹考级曲目,主要以背奏为主。

以为只要完成考级,就等于掌握了一门技能,所以考完级,也就不再学了。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急于求成,不按照科学的进度,片面追求考级。

甚至于用一年的时间准备考级曲目,造成拔苗助长。

而且老师们也互相竞争,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考完级,谁的本事就最大。

由于考级已不只是纯粹的考级活动,它已经和经济挂了勾,由此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近年来,考级的单位越来越多,如今承办音乐业余考级的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地方艺术院校,还有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等机构,真是眼花缭乱,有些人投身考级,就是看中了考级带来的巨大利益。

随着考级单位的频频增加,便会出现相互排斥,相互竞争。

到处都是不正常拉?考生的现象,比如,带多少学生来考级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回扣,学生越多,回扣的数额也就越大,通过率越高,毕竟下来考级的单位也是要吃饭的,导致的结果是,越是规模大资金雄厚的培训机构越是通过率高,越是通过率高越是利于招生,生源越多越有话语权,你不让我的学生通过,我就参加别的单的考级,反正又不是你一家。

如此循环家长们也很难判断,哪一家最权威,这直接导致了恶劣的后果。

出现了降低考试标准的“怪现象”,如八级完不成的就给七级证书,甚至是交了报名费,演奏好坏都给合格证书。

比较严重的是一些小县、市的琴行,他们往往无法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但打着省里或者国家考级机构的牌子实施,其实就是在误人子弟,这样就完全失去了考级的意义。

要知道,考级真正的意义应该是通过考级抓素质教育,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考级活动不能成为生财之道。

”家长的心态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

许多课外艺术教育老师热衷于向学生推荐考级,追求考级成绩,其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加砝码。

道理很简单,如果某琴行学生考级率高,自然会成为其招生的招牌。

而家长又不明所以,往往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推荐去哪里就去哪里。

业内人士指出,考级已经市场化,其背后存在着利益链条,各考级机构只有争取生源,才能获取利润。

据了解,每位学生考级,需要交费80~200元不等,一年下来,仅本市就是百余万元的市场。

竞争的直接后果是,考级标准越来越宽松,通过率高达95%!“实际上,目前我市有大大小小的社会力量艺校、琴行百余家,一些琴行前为卖场后面办学,其师资力量课余艺术老师的来源包括几种: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的毕业生(有好的差的),师范类学音乐教育专业(在校期间与音乐有关的都接触,属于大杂烩那种)毕业生。

劝你一句,找老师一定要找专业的,可以少走弯路,基本在各机构做兼职(尤其是做全职)的,都是教得很一般的,因为真正好的老师往往名声在外,家里根本不缺学生,不会去兼职。

而干全职的更是根本就没找到正式工作,只能在琴行靠误人子弟糊口这些年来各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在探讨一个同样的问题,所谓音乐考级的功利性之危害以及考级该何去何从。

我认为,我们不要回避音乐考级的功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