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会计自考贾玉革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重点全分析 2

2014年会计自考贾玉革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重点全分析 2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一、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构成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中介指标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识记: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央银行通常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2、菲利普斯曲线: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3、奥肯定律: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

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

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例如,美国1979年~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 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 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

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

领会:1、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一)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突然间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波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属正常现象。

(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或人均GDP 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情况。

(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

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则会对经常账户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汇率等操作实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及政策目标的选择:(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有矛盾的一面)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反则反之。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

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

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有矛盾的一面)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

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来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侧重于某一方面。

如德国一直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奉行“单一目标论”;而美国则奉行“多目标论”,将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都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只是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所侧重。

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而在经济高涨时期,物价稳定则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有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既充分肯定了“稳定货币”是第一性的,又明确了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这样就可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效避免畸轻畸重,以破坏货币稳定来求得经济增长的现象。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差距,使我国尽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政府的长期发展目标,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落脚点。

(二)货币政策工具及应用识记:1、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2、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3、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4、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5、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

指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

领会: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与优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作用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优点: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3)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一样,这样会使某些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存款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再贴现政策(1)作用机制:○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

○2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2)优点: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3)缺点:再贴现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影响力有限。

公开市场业务(1)作用机制: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2)优点:第一,主动性强。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操作,且因其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因此,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自主性很强,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第二,灵活机动,准确性强。

第三,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3)缺点:第一,各种干扰因素较多。

如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社会公众大量提款等,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第二,政策效果较为滞缓。

第三,因操作较为细微,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较弱。

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性效果较弱。

2、选择性政策工具的种类: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3、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包括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应用: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三)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识记:1、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