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3.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4.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5.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6. 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7.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11. 相对剩余价值:在整个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12.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13.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的资本14. 可变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能够使价值发生变化15.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16. 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17.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18.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9.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是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20. 资本有机构成:这种有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1. 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2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23. 利润: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做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24.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25.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26.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带给职能资本家所用的货币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借贷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就是利息27.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反映着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级差地租:这种与土地的不同状态相联系的地租成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这种由于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28.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一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的控制29.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30.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3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四辨析1.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2.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价值形式的法杖历程中可以看出金银最初只是一般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非天然是货币。

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自然属性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量大易分割体积小便于携带容易保存的特性,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就产生了货币。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才能从理论上认识生产关系的变化原因以及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4. 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睹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以便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和稳定。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是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

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5.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以其的不同作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6.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而雇工工人的劳动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它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实现。

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同语反复。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如此一来,资本家的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7.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回收。

用于劳动力的资本以工资形式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支付给工人,工人将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因为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股雇佣工人的活劳动重新创造出来,全部包含在新产品中,在商品出卖以后,又全部周转回来。

8. 生产价格形式以后,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从而否定了价值规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生产价格理论似乎违背了价值规律其实并不违背。

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因为,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工人穿凿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值总和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第三商品的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五简述1.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A) 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具有独立利益的主题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B) 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强调生产过程分工与协作C) 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断激发商品及生产者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D) 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必须不断增加投入,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 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具有价值,劳动产品也不一定具有价值,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的,商品生产者在转让使用价值的同时获得价值,消费者在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转让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3.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A)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坚实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对劳动的价值作过论证,但并没有把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区分开,是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B)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C)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切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再生产理论。

4.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全部资本家所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区别:相对剩余价值使全体资本家所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和稳定。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是个别资本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获得的,是以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5.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A)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