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转变与社会工作
孙文轩
(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常州 213000)
[作者简介] 孙文轩(1998—),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在读。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家和万事兴”为贵,无论是在古代或是现代,家庭都是每个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在历经千百年的经验积累之中产生了一套自然形成的解决办法。
这些办法在现在来看,主要具有默契性、约定俗成的优点,但也不免显得单一化、甚至略显粗暴的特点。
新世纪新型的家庭问题中,由于青少年过早的曝露在信息化社会之中,早熟期提前,青春叛逆期提前,传统的家庭问题解决手段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愈来愈多,家长们面临着问题难以解决、处理手段缺乏、咨询道路滞涩的窘境,亟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法的指导。
一、新型教育问题
1.青少年叛逆期提前
新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青少年儿童不可避免的会过早地曝露在信息爆炸之中。
在对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已有研究中,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生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够完善,在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时难免存在偏差,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对周围事物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
但从社会性角度来看,叛逆是青少年在与社会信息的接纳和被接纳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反应。
[1]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家庭之外的大量信息,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就带来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因此,综合来看,叛逆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生理期问题,而是一个生理和社会综合作用下的教育问题。
家长亦不可忽视,在现下少年儿童接触智能手机、接触网络世界、接触社交平台的时间如此提前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新型家庭教育的问题。
此类新型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叛逆期中的“生理性”以及“社会性”之中“社会性”的提前。
随之带来的是青少年儿童叛逆,通常表现为一种“无力的叛逆、沉默的叛逆”。
孩子心理上“成熟”了,但生理上还没有达到一般的青少年叛逆期,除了无声的
抗拒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2.儿童接触信息膨胀
新时代,孩子接受的教育、引导,不仅仅限于家庭和学校,还有很多不可控的网络、社会元素。
对于这些信息的选择、分析、理解,大多数孩子缺少合理的教育指导。
甚至会产生一种下意识的相信“自己见到的教育”,而非家人、老师“教给自己的教育”。
二、传统家教手段困境
1.家教观念老化
数千年的家庭教育经验积累下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惯用手段,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小孩打不得、骂不得,孩子的心理问题较之过去更加复杂多样。
家长职能分配也较过去产生了许多变化,没有专职管教孩子的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
面对孩子们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足够的心路了解,还认为现代教育孩子还是和曾经父母教育自己一样,只针对结果解决问题,一来治标不治本,二来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无益孩子的健康成长。
曾经所谓的“打一顿就好了”,更是不适用于现代的家庭教育。
2.解决手段单一
在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的现代,家长们解决家庭问题主要还是通过沟通。
但是发生了问题再去沟通了解又有什么用呢?孩子平时接受的教育来源不是你,心理问题倾吐不是你。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现代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的是“陪伴式”的教育。
3.咨询道路匮乏
家长们遇到难以解决的家教问题,通常手段只有去咨询孩子的在校老师。
可是老师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又岂能每个孩子都照顾的过来呢?并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理念差别很大,只能起到一点微小的借鉴作用,很难解决问题。
三、社工援助
1.提供“社工式”专业性家教方法指导
面对现下的家庭教育难局,已有部分地区开办了“新婚学校”等类似的家长教育的培训班。
这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专业的社工手段对家长进行指导
帮助。
包括指导家长学会倾听、理解等等。
2.提供社工介入的家庭问题解决
针对已经发生的、家长难以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提供社会工作者介入进行专业工作的援助。
帮助孩子脱离错误的理念、轨道,解决心理问题,重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沟通桥梁。
包括个案工作、“萨提亚”工作法等等。
改变家长老化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
3.提供“陪伴式”的社工服务
现代孩子的“启蒙式”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足,就需要一种“陪伴式”的成长教育,尊重他们初生的自尊,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处理洪流般的网络信息,避免走上歪路。
四、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新型的家庭教育问题,叛逆期提前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家教手段的拓展等方面。
主要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指导和援助等手段,帮助在新一代家教困境面前无措的家长们解决家教难局。
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洪星、武中哲,2015,《青少年叛逆的社会性分析》,2015第8期《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