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一、经济概况四川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总量居全国第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和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6亿美元,增长9.2%,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居经济大省前列。

四川地域面积辽阔、市场潜力巨大,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有48.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8107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西部12省区市的1/4,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2014年一季度四川主要经济指标指标绝对数(亿元)增速(%)全国增速(%)增速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位次GDP 5878.5 8.1 7.4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 8.7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7 12.7 12.0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0 13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94.2 17.4 17.6 4 外贸进出口1054 14.7 14.7 —公共财政收入832 11.4 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7 9.8 9.8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32 12.5 12.3 —2013年四川有关经济指标指标绝对数增幅或提高率增幅或提高率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中的排位GDP(亿元)26261 10.0 1 #第三产业增加值9256 9.9 1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690 12.1 —#人均GDP(元)32454 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355 13.9 1 城镇化率(%)44.9 1.37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368 10.1 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895 12.8 1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11579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049 16.7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754 19.5 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45.9 9.2 4 #出口额419.5 9.1 —#进口额226.4 9.5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2784 15.0 —旅游总收入(亿元)3877 18.2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209.6 -7.8 —#出境旅游总人数(万人)74.2 10.4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05.7 0.2 —#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03.6 5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家)269 ——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亿元)8698 11.6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美元)63.4 11.5 —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家387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351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5046 ——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26.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47667 15.9 —二、自然资源资源禀赋独特,水能、天然气、钒钛、稀土和锂、磷、井盐等储量十分丰富。

能源资源: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占全国的27%,经济可开发量7611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

天然气储量7.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

页岩气储量居全国第一。

矿产资源:4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钒、钛、锂、银、硫铁矿等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11种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

生物资源:四川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之一,高等植物近万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野生果植物100多种,猕猴桃资源居全国之首;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4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第一。

文化旅游资源:有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野生大熊猫1200多只,占全国总数的76%,人工圈养284只)、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5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

三、科教实力四川是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0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158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6个(国家级16个,省级120个),两院院士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中国工程研究院院士33人),专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

普通高校107所,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2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30多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2个,在校研究生8.8万人、年毕业生2.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595所,在校生130万;职业技术培训机构5261个。

四、区位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良好,是连接中国中西部、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出川通道21条。

铁路运输:成都是中国第五大铁路枢纽,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成都(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截至2013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518公里,在建里程2237公里,已形成7条铁路出川通道。

开行货运直达班列12列、行包专列8列,居西部第一。

成都至上海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实现60小时到达。

开行了成都经新疆阿拉山口至波兰罗兹的“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每周运行、定期发班。

成都货物14天抵达罗兹,3天内可分拨至欧洲任一城市,运行时间是传统海铁联运的三分之一,费用仅为空运的四分之一。

公路运输:至2013年末,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46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30万公里,分别居西部和全国第一。

已形成13条高速公路出川通道。

航空运输: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为我国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第四大航空枢纽。

截至2013年末,通航城市达167个,其中,国际(地区)城市6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22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70条(货运航线27条。

至欧州的客运直飞航线有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伦敦)。

2013年旅客吞吐量333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9.4万吨,居中西部机场第一。

成都第二机场选址简阳,规划了5条跑道,建成后旅客输送能力将达到每年8000万人次。

水路运输:全省现有通航河流176条,内河航道总里程1.2万公里,已形成实际吞吐能力的港口有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成都港)、南充港、广安港。

2013年全省水路货运量7247万吨,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万标箱。

其中,泸州港、宜宾港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00万标箱、50万标箱,2013年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6万标箱。

五、开放合作四川对外开放优势凸显。

截至2013年末,已有26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川投资兴业(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00家);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泰国、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居全国第三;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

四川开放型经济领先西部。

2013年进出口总额646亿美元,连续四年每年跨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居中西部第一;引进国内省外资金8698亿元,居西部首位。

《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国际性盛会纷纷移师成都,由四川承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4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经贸盛会。

近5届西博会,共签约投资项目6537个,投资签约额3.9万亿元人民币;实现贸易成交9850亿元人民币。

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六、服务体系金融服务:四川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

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53家,证券、期货、基金机构100家,保险机构73家。

已入驻四川的外资银行13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5家,居中西部第一。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营运中心等各类后台服务中心20余个,独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50余家。

海关服务:成都海关平均通关作业时间0.3小时以内,进口24小时放行率达99.3%,居全国海关第2位,出口24小时放行率达99.6%。

在省内实施“多点申报、多点验放”通关模式,“一次查验、一次申报、一次放行”。

区域通关全面放开至B类生产型企业。

检验检疫:已与天津、深圳、浙江、宁波、上海等10多个四川进出口货物的主要口岸以及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检验检疫机构建有区域合作机制。

实施电子申报、电子监管和电子放行,“口岸转检、属地施检”进口通关和“产地施检、口岸直通”出口通关模式,在口岸及特殊监管区域实行7×24小时通关服务。

保税服务: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综合服务等功能,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对区内企业实行“全天候通关”和“接打放一体化”通关模式,与机场海关“直通式”通关,海关平均作业时间仅0.1小时左右。

绵阳出口加工区居中西部第三位。

多个城市具有保税服务功能。

政务服务:四川是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

所有审批事项向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

重点产业简介2013年,全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0%。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19亿元。

1.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川是全国四大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电子企业落户。

软件、计算机及芯片、卫星应用电子、信息安全产业、军事电子装备、航空电子设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无线电监测系统及设备等整体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北斗”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40%以上。

2013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722亿元。

电脑制造:四川是全国四大便携式电脑生产基地之一,有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重大项目,300多家配套商跟进。

2013年全省电脑产量5916万台,居全国第三,全球约50%的苹果平板电脑是“四川造”。

集成电路:已形成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完整链条。

世界半导体前20强企业已有4家来川投资(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通、联发科)。

英特尔成都工厂是亚洲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厂,芯片组和微处理器产量分别占其全球产量的60%和55%。

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

成都已成为与北京、上海比肩的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发展极。

软件:2013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1600千亿元(工信部口径),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