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柏乡县柏乡镇中学王立川王利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中小学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我校初中一二年级的380名学生进行感恩活动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3.5%的学生没有给父母打过一次洗脚水,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62%的学生不知道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在问到崇拜的人中只有约 1.2%学生表示崇拜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亲情的缺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亲情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感恩”教育的最大难题。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亲情变得疏远、淡漠甚至敌对。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学生家庭的父母这一辈子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表现为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多,道德品德上教育得少。

造成孩子自幼娇生惯养,在娇宠中长大。

不少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熟视无睹,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的。

因此,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三是这些年中小学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德育教育往往顾此失彼,谈不上有系统性或针对性的感恩思想教育。

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所谓“冷漠一代”。

四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社会教育显然也没有起到补救的作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二、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仍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学会感恩,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

“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

1、感恩教育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生养孩子很不容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受不深。

“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

”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

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孝敬父母着手。

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

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并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

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对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获得“孝心小奖杯”。

让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多做一点,父母就可以轻松一点了。

利用不同的节日让中小学学生从行动上感恩父母,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有意义的劳动节,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

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2、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伦理道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尊老”、“尊师”却非本能,靠的是后天的教育。

感恩教育注重一个“教”字。

教师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

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必要。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

学校还可以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班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会使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更有实效。

感恩教育活动结合班、年级、团委、学生会活动计划进行,可以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各学科组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

如数学科将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政治课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亲情卡”献给父母亲人;语文课、英语课则组织一场命题现场作文比赛等等,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达到相互渗透,无缝连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激的心,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感恩教育要讲回报社会之心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

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目前许多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师恩是什么。

似乎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教师应该的,你即给予的再多他们也不知道教师的辛苦。

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感恩系列活动将会培养中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

克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