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
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
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
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
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
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
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
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
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
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
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
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
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
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
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
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
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
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
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
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
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
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
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
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
《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
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
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深的两次联诗莫过于菊花诗、卢雪庭作诗,黛玉一首《桃花行》蕴藏点点悲伤,其独特的笔蕴让宝玉毫不思索这诗出于潇湘妃子。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黛玉与众不同。
失去双亲的背景、长年累月的病疾、从著作书籍中读来的深情、天生又小性儿的性格,使黛玉的诗具有了一种高雅的空灵境界。
先说黛玉的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帮助黛玉魁夺菊花诗,可见这三首定有其美之空灵之处。
《咏菊》被公评为第一。
潇湘妃子“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淡淡地从侧面把菊花的高洁与芬芳道出,轻灵又巧妙,不露堆砌生硬。
而尤其是“口角噙香”,完美地把菊花的香气咏到深透。
《问菊》被公评为第二。
潇湘妃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就显出了黛玉本人的特质。
常常独自落泪又时感寂寞的黛玉问菊花道,“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我呢?问问我自己,我又是想要偕谁归隐,我又在寻求谁的欣赏呢?《菊梦》被公评为第三。
虽是第三,我却觉得这首诗才真正流露出了空灵的境界。
出于空灵,胜于空灵。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月秋风知再会。
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夜晚的梦,总是虚无缥缈,此处有落月,有万里的寒云,平增一缕忧思。
而我担心的这虚无缥缈的梦啊,虽是忧伤,但我知道,明年秋风吹起之时,菊花又会盛开,我与你的梦,来年再叙,今日分手,不要悲伤。
宗白华先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说到,空灵与充实,两方的极致自然是高超的水平,而在这空灵背景下,将充实融合进这片太虚背景中,又是另一种高超的水平。
黛玉有半床落月万里寒云的空灵,也有相思蛩声的真切充实。
正是,出自空灵,胜于空灵。
先谈黛玉所作之忧菊,再谈黛玉这更催人泪下的《桃花行》。
《桃花行》全文如下: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烟,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易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痴痴呆呆地读完此诗,不做称赞,却是落泪。
这桃花与人竟是既相似又不同。
我们一行人都是桃花,曾经也逍遥自在,谈笑风生。
恰有东风拂面,温软如香。
可这命运无常,花儿竟也憔悴,舞起的花瓣渲染着我的倦意。
这,春天过去了啊。
我们的春天,也过去了啊。
黛玉的文字晕染了大观园中人们的哀愁,所以当宝玉带着自己的情感读黛玉的诗,化其景物,转为情思,把黛玉的艺术主观和客观地结合,创造了美的形象,自然心生关怀,眼眸落泪。
黛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庭院桃花真切地存在着,而这帘幕却把人与花隔开,正是有“隔”的艺术。
帘外有花,帘内有人。
帘外花窥帘内人,帘内人叹帘外花。
这一“隔”,把整篇作品的背景和氛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是给人现实的感觉,却似让人飘到空中,更续悲伤,一种轻灵之感。
同时,黛玉以帘外乐景叙帘内哀情,“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花儿尚且风华正茂,庭院里春色尚未逝去。
然而这人间的变故却丝毫不留情,对比相叙情思,强调了悲伤的感觉,不奇怪黛玉的悲伤打动诗社成员,推举其为社长,更海棠社为桃花社。
《红楼梦》中人物各有特色,其诗作也都妙不可言。
然而在这其中,终究是林妹妹的忧愁能给人留下最深刻也心生怜意的美感。
黛玉是可怜的,她也是《红楼梦》这一悲剧众多牺牲者中的一名,可她也是美的,不仅是相貌,还有才情。
其温婉又寂寥的笔风,更是深深地浸透着《红楼梦》的悲剧气氛,无不暗示着命运的悲凉。
同样,黛玉的忧愁之美,一首《葬花词》的凄婉,更是在葬花这个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节鉴赏刚说完黛玉的诗作,能写出此寂寞孤独之诗的人,是一个有真性情和真落寞的人,说黛玉小性儿,不如说黛玉是心思细腻之人。
从葬花一事便可以看出黛玉与花的情结,黛玉是美人,有独特的爱美之心。
花儿是纯净的存在,就算花瓣凋落至平地,也有碾不去的香气。
宝玉正于沁芳闸读《会真记》,黛玉扛锄携囊而至。
风轻吹,花曼飞。
一句“你在这儿做什么?”唤起宝玉抬头,望去,正有一股不同于这浊世的仙气。
不是把花儿抖进水里随流水而去,流水流去的地方,不无可能有脏臭的东西,扰了这洁净的花朵。
所以黛玉葬花,同样哀思,同样心生怜悯,同样目视不可知的远方,把心中的愁思寄予在花儿之中,我与花,花与我,我们又是多么相似,多么可悲啊。
《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喜欢黛玉,就像喜欢一名仙子,有竹有花,是一位住在潇湘馆的绝代女子。
虽病若游丝,却有这病带来的独特韵致。
心灵善良又细腻的黛玉,发现了生活中许多的不平与美丽。
美从何处寻?万千景物在此,若是没有一个有心之人欣赏,也仅仅只是一座山,一条河,一片天,一朵云。
黛玉如何发现这些美的呢?这世间种种,在黛玉的眼中都有独特的色彩。
把花儿葬去,给花儿赋予了自己眼中的美。
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
”于是,宗白华先生讲到,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这移我情,便从主观出发,黛玉些许是个诗作才女,与诗人华兹沃斯在花方面竟有相似的感受与理解,说明了美的相通之处。
我们先面对美的事物,加入自己的情感,把整个情绪和方向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理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中国古人唤此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黛玉也就如此,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创造新的美。
花是美的,诗也是美的,黛玉葬花更是美的;一是自然之美,一是艺术之美,一是行为之美。
这三者黛玉都在探索,不得不说,林黛玉定是一位有心的美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