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自指:所谓自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的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

如“仁”在“仁者,人也”组合中没有转指,只是一般地事物化了,“仁者”即指“仁这种品德”。

或答:所谓自指是指助词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提取与原谓词性成分核心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并没有转而指称施事或受事,而只是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事件化了。

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①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一个组合。

如,“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一句中,形容词“奇”或用为动词,与代词“之”构成述宾结构。

②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一般或用作意动动词。

如,“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例中,“贵”“贱”“卑”“尊”即活用为动词。

③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贫”即活用为动词。

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助词“之”和连词“之”是两个不同的词,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

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又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又如,“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

”(《史记》)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有五种:①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②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

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③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

如,曹公,豺狼也。

(《资治通鉴》)④表示主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

如,夫战,勇气也。

(《左传》)⑤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庄子》)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①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则是被动句。

如,蔓,草有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②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看,主语可以认为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句子是被动意义。

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③在主语、动语、宾语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则句子表被动。

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报任安书》)5.举例说明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的类型。

介宾结构作状语,指一般认为用连词连接的偏正复句中的从属分句。

根据介宾结构作状语的语义表达,可将这种状语分两类:①介宾结构表示原因。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②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

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四、分析题:1.说明下文中“于”、“以”、“其”、“所”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①“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于”在这里相当于“对”,是介词,和“君”组成介词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②“以”:敢以烦执事“以”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越国以鄙远“以”是介词,可解释为“因为”,表缘由。

焉用亡郑以倍邻“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连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是“以之为”的紧缩式,“以”是介词,可译为“把”。

“以为东道主”即把它作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连接。

③“其”:君知其难也“其”是代词,,指代“亡郑”这件事。

供其乏困“其”是代词,指代“行李之往来”。

又欲肆其西封“其”是代词,指代它,即指“晋”。

④“所”:君亦无所害“所”是指示代词,与动词“害”组成“所”字结构,指“害处”。

君之所知也“所”是指示代词,与动词“知”组成“所”字结构,指“知道的事”。

2.指出下文中“之”、“者”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①之:代词。

A、故以羊易之也“之”指代“牛”。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之”指代这件事。

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之”指代“牛”。

②之: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异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3.说明下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

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

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义序》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怠其事者有达于理者以上四例中,“者”都是指示代词,用于复指前面出现过的人或事。

注意:“者”还可用于助词,参见课本281页。

4.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分析其形式和功能。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更法》①判断句:A、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B、法者,所以爱民也形式:主语+者+谓语+也表示类属关系C、礼者,所以便事也形式:主语+者+谓语+也表示类属关系②被动句: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这两句都用“见+动词+于+名词”的形式表示被动。

都用“于”引进动作的施事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