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技术转移获得较大发展。

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几乎没有技术输出。

90 年代末至今,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不仅有技术引进,而且也有技术输出。

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是有选择的引进。

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

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

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集聚入驻机构120多家,开拓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转移和落地154项。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标志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内技术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国外技术走进来搭建了桥梁。

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015年4月21日至23日,“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于北京召开。

大会围绕“美好生态、舒适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产”四个方向组织了智慧城市、纯电动汽车、食品药品安全、新材料与3D 打印、未来医学与个性化健康管理等12个技术领域专场。

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

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地区差异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技术转移仍然是技术引进远远多于技术输出。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引进和输出比较多,表现出强劲的转移、吸收和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与创新竞争力比较薄弱。

2、我国至今还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是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从事技术资产经营、能有效促进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将资本市场与技术转移相结合的市场机构。

中介机构发展迟滞,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奇缺。

3、以供给型为主的技术转移体制与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不相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

外资的“投资过度”和制造加工业的重复建设,使市场换技术未有起色。

4、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占比低,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遭遇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因此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
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些虽有法律法规支撑,但没有发挥应有功能。

当务之急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快立法进程,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
2. 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技术市场,及时了解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需求,充分发挥技术中介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是应积极设立如大学科技园区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构,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服务,切实提高企业承载技术转移的能力。

三是要尽心培养一些既了解和掌握科学工程知识,又懂经济、法律、商务知识和各项政策,同时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中介结构的发展。

3.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并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技术吸收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另外要加强科学技术与对外贸易结合,推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资产重组,形成技工贸结合,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局面,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一步实现多方共赢。

4.加快技术开发国际化的步伐。

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战略。

另一方面要增强技术出口意识,大力发展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增加深加工的技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

同时应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新的合作形式,有选择的进入国际性组织。

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的核心作用,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