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金陵十三钗 有感

读金陵十三钗 有感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本科设计二班王晶晶越是描写的细致的电影越是是刻骨铭心。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大导演张艺谋一部很震撼人心的巨作,在这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中把当时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演绎地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更好地凸显出那种全民保家卫国的精神。

“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2位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

”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整部电影的背景很压抑。

蛮横的日本兵满南京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鲜血淋漓的尸体与残垣断壁。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几个柔弱的小女生失去了父母亲人的保护,时刻处在被凌辱被杀死的危险,无可奈何的只能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一个毫不相干的美国人约翰。

不过幸好这个美国人没有让人失望。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一部有爱的电影是会暖人心的是会勾起人心的共鸣的。

《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人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

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

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

最后,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唯一的小男孩也勇敢的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摔碎镜子怀揣玻璃的场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是宁愿死也不受凌辱的心情,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当看到自己自己的女儿没有在队伍行列中时被副本军官打死了可是我觉得肯那个心也安了吧,毕竟自己的付出也没有白费。

就算被别人误解被女儿的同学说成是汉奸但是还是在为女儿找出路。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

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

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关于陈乔治,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孩子,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

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

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

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老师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

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假神父”约翰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样子作用甚微。

他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

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李教官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

同样让人感伤的还有死在教堂的小战士,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在临死的那一刹那还在喊着“姐,姐,场上还晾着麦子呢,麦子被浇潮了”,人们看着这个年轻生命的离去,妓女和约翰都被生命的力量触动了。

在生命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面对它的离去,我们只能无力的看着,做不出任何的挽留。

但是生命在战争面前又是那么的脆弱,经不起任何一枪一炮的摧残。

和平是美好的,所以战乱里的生命在结束的那一刹那总是幻想和平的到来。

女主角,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

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甚至让人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子的。

虽说是青楼女子,但是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才正是影片的亮点。

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拽着日本鬼子的腿想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又令人生敬。

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看了这么多遍电影终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美好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

当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人。

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再次走进十三钗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美好的东西!
不管是李教官那么小心的照顾着小士兵还是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

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面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

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

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

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人。

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角色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美好的东西——牺牲。

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希望!
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连死都不如的不归路,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人,却用血的洗礼完成了由丑陋到圣洁善良的人性蜕变。

留给我们的只是满满的感动和令人一直在寻找的人生的真谛。

世界上只有拥有爱才可以得到幸福,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带给你的感动肯那个都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真正的感觉只是在自己的内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