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实行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上作文课时,很多老师都倍感烦恼。
因为现在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
学生长此下去,不但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升,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任何人的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也必然是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产物。
这种兴趣的形成既和主观因素相关,又和客观因素相关。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掘,善于引导,用满腔热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
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
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甚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
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
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
后来我带他们到校园内实行观察,并适时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
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在教室里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
我还常使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水平的一剂“良药”。
二、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文,要从内容入手。
”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协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升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1、持续实践体验——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自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
不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协助学生获得充足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
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水平的劳动,或公益劳动或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这些劳动能够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能够小组形式出现。
教师从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帮妈妈拆毛线”、“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第一次买菜”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实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发展。
如在“豆芽长出来了”、“我的爸爸”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很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2、以阅读为本——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水准上依赖于阅读。
“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
”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但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伊芙找海龟》的阅读片断中,有一段伊芙寻找小海龟的描写:“听了妈妈的话,伊芙双膝跪下,翻起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发现了小海龟……。
”这段描写中“翻起”、“拨开”、“发现”词,学生经过阅读了解到其与后面名词搭配的准确性以及小伊芙是经过了仔细寻找的。
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
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
”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与其他语文训练一样要经历一段由“扶”到“放”的过程,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问题导向明确——因为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择相关的材料实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
所以,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
如在中年级观察一处景物的作文训练中,我组织了学生在学校景物中重点观察了“假山池”一角,要求带着以下问题实行观察:“假山池”在学校什么地方?走进假山池一角最显眼的是哪一处景点?里面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以这个景点为中心简要介绍其四周都有哪些景物?参观后你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是学生实行“看”的目标,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
2、示范结合实际——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实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文。
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文章,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实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练笔循序渐进——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等方面应实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
如在一次关于爸爸的作文训练中,我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
第一步:在生活日记中寻找关于爸爸的事例。
第二步:采用以说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爸爸特点的词语,有些词语不太准确,但经过筛选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准确的。
第三步:选择能反映爸爸特点的事例。
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评点。
第五步:讲解“下水文”,学生将自己习作选择性修改。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
”期望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这不但是孩子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成败与否反过头来又会增强或削弱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准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
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
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实行衡量。
其次,我认为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实践,教师写出“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同写。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同时让学生评改教师“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共评。
我想:“下水文”水平可能是高于学生,但这能够给学生一次跳起来摘桃子的机会。
“下水文”在某方面可能也不如学生的作文,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能够超过老师的,自己也有水平修改老师的作文。
第三,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读给大家听,将优秀作文放入“作文园地”里,向报刊杂志投稿或参加征文比赛。
习作《那山那水》、《我的校园》等在比赛中获奖后,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倍增,很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水平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所以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首先让学生想写、愿意写,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最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概括为:“想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
每个学生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我们要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