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作文课中化更短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效率?文章就“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自己粗浅的一些看法:从作文课的目标确定,到课堂的指导,最后进入习作的反馈,每个环节都得讲究“有效”。

关键词:有效有效目标有效指导有效反馈
一、有效目标: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才是有效的呢?对教师来讲,首要应该十分清楚地知道本堂课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哪方面有明显的长进或收获,有了正确的目标导航,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具体行为才有可能有效果。

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目标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的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太高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怯步,引起反感,致使更加害怕写作;太低的目标学生又毫无提升,也会使他们失去求知的欲望。

因此,定一个适应学情发展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⑵一堂课的有效目标不能太宽泛,“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一无收获。

所以,在给每堂课定目标时,我们应该尽量把目光放“狭窄”些,把焦点集中琐定在某个点上,让整堂课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围绕这一点展开。

⑶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作文课前应该十分清晰地知道本堂作文课的课堂形式。

是作文活动课还是作文实践课,或者是作文讲评课,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确定更合适学生发展的目标,从而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有效指导:
⑴把有效的教学目标在上课前告知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找到一些模仿的对象,这就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

如我在上《莫比乌斯圈》一课前,让学生大量地收集一些描写活动过程中表示动作、神态的词句,然后在班级作了全面的交流,并让学生熟记一些特别传神的词句。

这样在课堂的行进过程中,学生脑海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自然就一个个跳了出来。

⑵做到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现在的作文课,有许多都呈现两截形式:前半段热火朝天的活动,后半段冷冷静静地写作。

虽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兴致被暂时激发了,写作的素材也有了,可是如果每次活动完了都写作文,久而久之,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会减退,写作的兴趣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那么,如何最佳地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呢?下面通过特级教师金剑辉的教学案例(片断)加以说明:
(金剑辉的“秘密”)示密片段(一):
师:猜一猜:白纸与黄纸摩擦会有什么现象?
生:各自猜。

师:那么黄色的湿纸巾与白纸进行摩擦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两生上台与老师一起演示。

师:台上的学生看着纸的变化,用自己的表情告诉大家你的心理,其他学生关注台上同学的“神态”。

正当孩子们为这个新奇的变化而津津乐道之时,金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理与刚才观察到的神态。

我想孩子们在这种情境下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而鲜活的东西,此时也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会抓耳挠腮,无话可说。

(金剑辉的“秘密”)揭密片段(二):
师:四人小组共同做实验。

生:实验。

师:抽取其中一个小组说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师:四人小组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

师: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话来揭示科学道理。

(特别指出:简洁而准确)(抽取2名学生说)师:要求每个学生说一说。

师:任意抽一生回答这个科学道理,并板书。

在这里,金老师不惜化更多的时间在阐明科学道理上,他反复地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小组说,个人说,抽查说,而且特别要求学生把话说简洁准确,我想,这整个过程没白费尽,它不仅给了孩子一次大胆说的机会,而且也让他们明白说话哪些地方该简洁明了,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

(金剑辉的“秘密”)试密片段(三):
师:讲解动作的要领(“蘸”淀粉要轻;小组内任务安排要明确:可以一个人写,其他仔细观察,也可以一人写两个字;书写不超过八个字,可以是上课的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等)
生:四人小组开始试密。

师:反馈交流:写了哪几个字?怎么写的?有何感受?(重点落在“怎么写”这一问上,要求抓住写时的动作来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很明显地让我们感觉到金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动作描写。

因为每个孩子都尝试了“写”或“看”的过程,有了真正的体验,所以在轻轻松松中就完成了这一任务。

综合上面的三个片段,让我们感觉到孩子是在“玩”,而当开开心心玩到最后时,作文也就跃然纸上。

这样的作文课,真的让我们感受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而真正意义上区分了我们普遍的流程:前半段实验,后半段作文。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语言训练的意识,敏锐地去捕捉一些能够落实的点,积极地关注学生的语言。

⑶做到自由发挥与语言规则的和谐统一。

写作是儿童最具个性的学习。

赞可夫曾说: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余秋雨:“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

”小学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这决定习作教学天经地义是个性化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味让学生大胆驰骋文字王国而就不要习作、语言的指导了?
儿童习作虽然是个性化的,但是同时又必定是讲究语言规则的,不然这种沟通就无法进行。

而这种沟通,不是规则学完,再沟通,而是在沟通和表达中学习、学会。

语言规则是儿童个性化表达与他人沟通的扶手和阶梯,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沟通的障碍。

在充分肯定和扶持每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应当适时适度、有机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和训练。

三、有效反馈:
1、反馈必须及时。

包括作文的讲评和修改,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欠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反馈的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作文的反馈不宜精雕细琢,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一种形式,而应当更开放,更多样。

而且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中来,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文章。

这里我罗列了自己在平时经常使用而又比较有效果的几种方法:①把自己的作文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

②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老师适时地简单点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或学生互评。

③小组内阅读自己的作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全班交流。

④开辟张贴专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及时让他们推荐出当中的优秀文章。

被推荐到的孩子上台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⑤同学互相书面批改,如果你的同伴作文上好词、好句、增添等一些符号越多,那么批改者为优秀。

否则为不及格。

把你批改到的好词好句大声地念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

⑥大量地为孩子提供同类作文,让他们尽情欣赏,然后再大胆修改。

⑦传送上网或寄去发表。

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引语文教师一个正确的方向;有效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思维的创造性、观察生活的细致性及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而有效的反馈则更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作文的冲动与欲望。

因此,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作文”教学论》宁波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生活作文的实践与思考》张化万
滨江小学:钟先华
2007、11、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