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篇一:《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

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
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

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

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

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

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

‛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

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

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

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

‘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

‛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

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

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篇二: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