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及对策研究

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及对策研究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1月6日上市白糖期货合约。

广西是我国白糖的主产区,产销量占全国的60%,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糖业对广西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白糖期货上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制糖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接见中国证监会期货部领导和郑州商品交易所领导时表示,广西要认真研究白糖期货上市问题,指出白糖期货上市是广西的一件大事,自治区政府要慎重研究,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服务广西经济。

白糖期货上市对广西经济发展有何作用?广西应如何应对?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为此,我们收集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政府有关部门和广西部分制糖企业、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结合广西经济和糖业发展实际,认真分析研究白糖期货上市对我区经济特别是糖业产业的影响,认为广西应抓住这次有利时机,加快推动广西期货市场发展,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一、我区白糖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一)生产情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白糖年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三位。

广西近年来白糖年产量为600万吨左右,稳居全国白糖产量第一位,广西白糖主产地为中南部的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等地,涉及农民2000万人,有1200万蔗农完全依靠种植原料蔗生存,蔗农占全区总人口的1/4。

全区共有15家规模较大的制糖企业集团,涉及糖厂95家,很多蔗区县份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糖税。

广西2003/04年糖料蔗种植面积1026万亩,榨蔗总量4600万吨,机制糖总产量588万吨,占全国总产糖量1002万吨的59%。

白糖销售量508万吨,产销率%,比全国平均高个百分点。

原料蔗平均价格171元/吨,原料蔗进厂单位成本208元/吨,蔗款兑付率98%,农民种蔗总收入亿元。

2004/05榨季机制糖总产量达620万吨。

(二)市场情况。

为适应我区糖业快速增长的势头,探索新型的流通销售方式,避免打“白条”现象,我区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设立了多家白糖批发市场,运作比较成功的有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和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这两家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易规则逐步完善,白糖现货交易量稳步增长,每个市场年白糖交割、交易费收入约1000多万元,推动了我区白糖流通业的发展。

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前身为广西食糖批发市场,于1993年10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注册地在柳州市。

2003年5月改制,引进了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更名为当前的“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

该市场采用网上集中撮合交易系统,允许白糖中远期合同交易,在南宁、武汉、郑州等地设立了8个分支机构,客户总数达到700多家,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全国各主要白糖集散地设立60多个交收仓及辅助交收仓、配送仓。

2003/04年榨季完成白糖现货交易量93万吨,交易额25亿元,现货交易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

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5月25日由原国内贸易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注册地为南宁市,注册资金4000万元,是国内首家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的白糖批发市场,允许白糖中远期合同交易。

该市场是原国家经贸委重点联系的批发市场和国家“三绿工程”试点市场之一,目前交易商近500家,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3年白糖现货交易量82万吨,交易额亿元。

二、白糖期货上市对我区经济特别是糖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作为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白糖,其期货合约上市,将象我国已经上市的新疆棉花和东北玉米、大豆期货一样,促进产地经济的发展。

宏观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白糖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在微观方面,有利于培育我区涉糖企业的市场化意识,有利于我区白糖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我区白糖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我区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增强我区糖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广西在全国的地位和形象,对实现广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目标、构建和谐广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把白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郑州商品交易所负责人向自治区领导汇报讲话和该所设计的白糖期货合约及有关制度上看,郑州商品交易所把支持、服务广西糖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是将白糖期货基准价定在广西,形成的白糖期货价格为“中国广西价”,对全国和全世界发布,提升广西在国际糖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广西现有的仓储、运输等资源,将符合条件的仓储企业作为指定交割仓库,这些交割仓库的所有收益和税收留给当地企业与政府;三是设计品牌交割方式,发挥广西大型制糖企业的品牌效应,提高广西制糖企业产品质量的意识;四是将广西的白糖质检机构定为白糖交割的指定质检机构,提升广西白糖质检机构在全国同行业的地位。

这些举措,将极大的调动广西糖业的资源优势,有力支持广西糖业做大作强,使广西由白糖资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

(二)有利于创新甘蔗订单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蔗农收入。

白糖期货价格信号反映未来的供求关系,可以提前形成下一年(或榨季)的预期价格,为地方政府在新榨季前协调、指导蔗农和制糖企业生产提供参考,对蔗农具有预期指导作用。

蔗农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所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以市场导向调整糖料作物种植结构,并通过建立农民协会等农村合作经纪组织,与糖厂在签定订单时进行讨价还价,保证收入的实现。

据统计,2003/04年榨季,糖价持续走高,我区的南糖、贵糖等大型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制糖企业制定的甘蔗收购价较低,蔗农并没有从糖价走高中获得实惠(2003/04年榨季广西白糖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农民种蔗收入78亿元,占%,低于国际水平:美国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分配比例是6:4,泰国是7:3)。

白糖期货上市后,广西可以大力发展蔗区的“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的订单农业,以制糖企业为核心,用订单的方式把小农户整合在一起,化零为整,使分散的蔗农也能够间接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

地方政府通过期货市场信息,引导广大蔗农或蔗农组织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约定以市场化的价格对糖料进行收购,标明收购数量,引导种植结构调整,蔗农因此实现巧种蔗、巧卖蔗,减少种植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和增加收入。

制糖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制定生产计划,在甘蔗种植环节通过“订单+期货”的模式锁定糖料收购价格;在销售环节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规避市场风险、实现预定利润。

期货市场为白糖价格挂钩联动创造条件,使糖厂和基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同盟,从而形成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企业经营利润的长效机制。

河南省强筋小麦和东北大豆、玉米期货的运行实践充分证明上述结论。

2003年强筋小麦期货上市后,作为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龙头企业的金粒麦业公司,以高于普通小麦10%以上的价格与农民签订优质小麦订单,然后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该公司根据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后的收入情况对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民进行二次利润分配,2003年公司共返利46万。

“订单+期货”模式的二次返利,使农户在流通领域也能获利,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和订单的履约率。

据《新乡日报》2004年12月22日报道,优质小麦从无到有、产业化经营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全县农民累计增收7000多万元,户均500元;河南新乡、周口,山东济宁,河北藁城、衡水等地的粮食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和“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棉花期货上市后,山东菏泽、河北衡水、安徽无为、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等地棉花企业在期货市场“卖期保值”,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

2003年东北玉米、大豆产区的农民通过期货价格信息引导种植和销售,仅是黑龙江省的豆农就增收10多亿元,2004年以“先卖后种”的方式又增收数亿元。

“公司+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将有力促进“以白糖加工为中心,集加工、销售、种植为一体”的白糖产业集团形成,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引导农民利用市场增收,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广西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出新的路子。

(三)有利于广西白糖生产经营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现货市场上糖价剧烈波动,广大糖厂、糖商均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如2005年的白糖价格,从2600元/吨上升到4300元/吨,价格波动高达65%。

制糖企业由于甘蔗集中收榨和食糖全年销售,在榨季内,需要集中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收购糖料,同时生产出来的食糖相当一部分存放在仓库里形成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其经营活动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糖商为回避糖价下跌的风险,不得不经常性地小批量购糖,小批量销糖,成本增加并直接导致糖价看涨时众商家蜂拥而上,糖价下跌时夺路而逃。

经验教训已经说明这一点,白糖期货市场可以为我区众多制糖和经营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事先锁定生产成本和利润,回避糖价波动风险。

期货价格具有预期性和超前性的特点,生产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市场供给量,使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抑制市场价格在年度、季节间的剧烈波动。

但也应该认识到,白糖期货的上市,并不能把市场风险完全消除,而是通过市场把风险分散转移给众多的投资者,正是期货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使得套保者的套保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如果没有期货机制,制糖企业缺乏避险工具,糖价激剧下跌时,给全行业将带来巨大冲击,不利于糖业的稳健发展。

1998/99年榨季,广西蔗糖大丰收,但市场糖价出现大幅度下跌,开榨时3050元/吨,最低时跌破1800元/吨。

制糖企业大面积亏损,企业普遍给农民打“白条”,有些县欠农民的“白条”款逾千万元,全行业90%以上的企业亏损,亏损额高达数十亿元。

到1999年,中国糖业发展进入最低谷,全行业连续四个榨季亏损,亏损额高达上百亿元,拖欠蔗农蔗款数十亿元,丰产不丰收,极大影响广大蔗农生产积极性,成为制约我区糖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糖业发展形势良好,但我们是学会居安思危,如果国际糖价进入熊市,出现低迷,糖价下跌,不建立期货市场,制糖企业没有做空机制,风险依然很大。

(四)有利于增强“广西糖业”在国内外白糖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白糖市场已经放开了十多年,糖价由供求关系决定。

广西白糖产量占全国白糖产量的半壁江山,广西糖价稳定决定着全国糖价的稳定。

但是近年来糖价暴涨暴跌,对广西糖业造成很大冲击,广西糖价发挥的作用与其地位并不相称。

上市白糖期货交易后,由于期货价格设定为广西地区基准价,会使广西糖业形成合力,充分参与白糖期货价格的定价过程。

我国形成的白糖期货价格,就是中国广西价,从而增加广西在我国白糖贸易和定价活动中的话语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