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砌体裂缝通病防治措施论文

建筑工程砌体裂缝通病防治措施论文

浅论建筑工程砌体裂缝通病防治措施【摘要】引起砌体结构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造成的。

本文简要总结分析了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砌体裂缝以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控制裂缝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砌体;裂缝;措施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使砌体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降低,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工程中裂缝形态各异,而且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

最为常见的裂缝有 3 大类:①温度裂缝;②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③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 温度裂缝
材料的热胀和冷缩与温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在约束条件下,当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建筑物(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 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 1/3 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

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混凝土顶板的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

剪应力在墙体内
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

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其防治的主要方法:①减缓消除热胀冷缩动力源,如设保温层、隔热层、变形缝;②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各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 30m;③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 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 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④增强相关砌体抗力,如提高砂浆强度,提高饱满度,空斗改实砌,加筋砌体,加设构造柱;⑤提高抹灰的抗裂能力(对于不影响结构安全的缝)。

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2 地基变形裂缝
地基变形裂缝是由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膨胀所引起的裂缝。

地基受到荷载后,会产生压缩变形,房屋也随之产生沉降。

当地基沉降不均匀时,整个房屋就像梁一样受弯,受剪,因而在墙体内将引起较大的附加应力。

当产生的拉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出现裂缝。

它引起的裂缝一般先出现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也会出现水平缝和竖缝。

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也可能首先在窗对角突破,或
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如果无地质勘察资料,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

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更改、任意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在那些开大窗洞的教学楼底层窗台下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墙梁结构,对防止裂缝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真的出现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裂缝,则要观测裂缝发展的速度、部位、程度,决定是在表面处理还是上部加固或对基础加固处理。

3 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

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 28d 能完成 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

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

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

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如楼板错层处及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
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

其防治的主要方法:①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一般设在墙的高度,厚度突然变化处;对于 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竖向控制缝;对大于 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 1~2 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控制缝做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 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②设置灰缝钢筋网。

墙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 10mm,但不应大于 12mm,也不应小于8mm。

在楼面标高以上,屋面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③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分布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少于 40d 和 600mm;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少于 35d 和 400mm;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

4 结束语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砌体的实际情况,发现《砌体规范》
的抗裂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而未考虑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

还有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混凝土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

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

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

而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

砌体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列举了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的裂缝。

另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造成的裂缝,如特殊砌体材料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构件变形导致的砌体裂缝,施工质量差造成的裂缝等。

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应该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且变化剧烈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排除动力源,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变化趋缓、稳定、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总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认真谨慎的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设计和建造出人民住着放心,看着舒心的高
质量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