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红楼梦赏析红楼梦中人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惊世佳作.在这部描写了众多人物的纷繁华丽的小说中,无字无句不在表达着作者对他的封建世界的痛恨和追思。

于是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在甲戌本中评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只要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红楼梦这部奇书里,曹雪芹不仅仅在描写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家族,更描写了他自己亲身经历。

那些“荒唐言”并不荒唐,它是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的社会的切实体验。

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以及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离奇中透露着现实。

现实中搀杂着离奇。

“辛酸泪”一句却又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

在他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富贵如虚幻飘渺的事物一般,让曹雪芹本身就存在的宝玉式反骨更加清晰的表露在他的文章里。

于是在那“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气魄里.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封建大族的兴衰荣辱,又以那“一把辛酸泪”倾诉其间无数痴男女的悲欢离和。

看红楼梦不仅仅是看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其间的爱情故事又是必不可少的,曹雪芹是崇拜女性的。

他借宝玉之口说的是女人之言。

是那个年代的女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语。

那么要理解曹雪芹的思想,要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人物。

理解其中的女人们。

本文的主题便是顺着主角展开的对作者以及书中描写的女性们的一系列的探讨和追思。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石上偈不仅是开篇作者借托神话来道明创造原由的诗,更引出了故事主角贾宝玉。

在红楼梦这书中,贾宝玉便是作者的理想和化身。

要解读红楼梦,贾宝玉便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而在宝玉这个人物的刻画中,他衔而生的玉又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既可以说这玉是宝玉这个人物的物格化,又可以说宝玉便是这玉的人格化。

宝玉是什么?宝玉是这红楼梦的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

那玉又是什么?玉是全书的主线,是这玉补天不成,央求女娲放它到人间经历种种曲折离合。

将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便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在现实中虚幻,又在虚幻中现实。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

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

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

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

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

”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

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

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

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雯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

”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

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

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

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

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

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

惟其“博爱”,所以“心劳”。

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

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

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

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

”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

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

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

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

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

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

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

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

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爱所能包容的。

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

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

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

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

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

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

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

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

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第二回,贾雨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

他说:天地有什么正气邪气,二气相遇必然互相搏击。

人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气而生,生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士高人,生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

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

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一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玉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

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

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

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

“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

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

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

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

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然而旧的社会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甚至被人看成是疯、痴、狂、傻。

这正是先觉者们的命运。

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

但是这些搀杂着现代性的东西是我不愿意放在红楼梦的艺术性里讨论的。

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在我心中的地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

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

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礼教的存在,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里的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讽刺。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是无论是林黛玉的家世还是她的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还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

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

“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曹雪芹曾说过,他最喜欢的人物是湘云,但是我却认为在他内心的深处,对于黛玉这个和宝玉一样具有反骨的人还是深深的喜爱着的。

如若不然,他怎么会将黛玉这样一个人物放在小说最重要的位置,没有宝玉和黛玉,红楼梦这部书充其量只是一部旷世爱情小说罢了.在宝黛注定是悲剧的爱情里,他煞废苦心的进行一系列的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