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
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
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
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
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专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
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是金钱和成功。
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
出于“大爱无私”的崇高境界,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并发誓为了露茜一家的幸福不惜牺牲。
最后,他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辉。
3、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
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
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害死了农妇一家5口人。
他压死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
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为了防止侄儿代尔那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儿投入监狱。
只是因为这时他已失宠,计划才未能实现。
最后死于革命党人之手。
4、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
她就是被侯爵兄弟孽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他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经营小酒馆,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
革命胜利后,她积极投入了巩固胜利果实的斗争,同时执著地向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
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狱的梅尼特也不愿被放过,最后被自己的手枪打死。
这表明,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四、《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1、《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确是现实问题,思想内容很深刻。
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愤懑和不满,与大革命前的法国相类似。
他担心英国爆发象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警告英国统治者提防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的悲剧。
2、小说通过厄弗里蒙地侯爵、“朱古力爵爷”的荒淫、奢侈、残暴,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一家的苦难遭遇,雄辩的说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结果,是下层人民长期仇恨的总爆发,从而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
3、作者虽然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在作者看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可怕的,运动中的群众是疯狂的、盲目的、丧失理智的。
在小说中,他通过大量的描写表达了这一观点。
作者认为,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罪恶,而暴力本身也是罪恶,暴力不能改造社会,反而伤害了无辜。
正因如此,作者对贵族和革命的领导者们都作了否定的描写。
4、狄更斯宣扬的是仁爱、宽恕。
因此,他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人道主义是他评价人物和各种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五、《双城记》的艺术成就:《双城记》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1、首先,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小说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一是梅尼特一家的故事,二是得伐石夫妇的故事,三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四是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五是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五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相互包含或隶属,而是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
另一方面,五个单元又是整一的,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
如卡尔登为了露茜的幸福,移花接木,换取了达尔那的出逃,从而把小说推向高峰。
2、其次,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带有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如在写卡尔登献身时,小说中反复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词句,强调了卡尔登人虽死了,但精神永存。
在阅读《双城记》时,读者不仅感到作者的描写真实,而且感到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3、再次,成功地运用了悬念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小说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悬念,如梅尼特与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关系以及他在狱中写下的那份文件,如克朗丘的盗墓。
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
到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
4、另外,小说不仅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标题,如“复活”、“金线”等,还有不少细节描写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氛围,如得伐石太太“编织罪恶”的描写。
小说第五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
酒是红的,它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带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