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199906【原刊页号】41~50【分类号】F31【分类名】工业企业治理【复印期号】200001【标题】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作者】何自力【作者简介】何自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300071【内容提要】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咨询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咨询题。

该咨询题的研究也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倍受各国重视。

公司治理的涵义有多种讲明,就事实上质而言,它是一种对公司内部经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操纵的制衡机制。

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特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决定的,从公司治理机制的演进过程看,公司治理要紧有三种模式:私人股东主导的模式、经理主导的模式和法人股东主导的模式,其中法人股东主导的模式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高级或现代形式,它又有美国、日本和德国三种典型的模式。

对他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只可学习和借鉴而不可盲目照搬。

中国不能进展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具备进展经理主导模式的国情。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法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企业改革【正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对国有企业治理咨询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许多学者围绕公司治理咨询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的角度对公司治理咨询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公司治理的涵义和提出咨询题的背景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有多种讲明:一种讲明认为,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任、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授权范畴内治理企业。

再一种讲明认为,公司治理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以及在公司众多的利益有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供应商和用户等)当中,由谁来操纵公司。

还有一种讲明认为,公司治理包括董事和董事会的思维方式、理论和做法,它涉及的是董事会和股东、高层治理部门、规制者与审计员、以及其他利益有关者的关系,因此,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行使权力的过程。

从这些关于公司治理涵义的各种讲明来看,人们对公司治理的明白得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也不惊奇,如何讲公司治理是个专门复杂的咨询题,基于不同的角度自然会作出不同的讲明。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公司治理呢?其涵义应如何把握?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实质上是对公司经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操纵的制衡机制。

将公司治理视为对经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操纵的制衡机制,是符合现代公司制度运营实际的。

公司治理咨询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公司所有权与操纵权相统一时,公司的大股东凭借手中持有的多数股,能够对公司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控,经理人员可不能牺牲股东利益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因而能够讲,这时不存在公司治理咨询题。

公司治理咨询题的显现要紧与公司所有权与操纵权相分离有关。

从全然上讲,公司治理旨在克服所有权与操纵权相分离情形下,公司运营可能显现的代理咨询题。

按照托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层级组织,其中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种托付—代理关系。

在代理关系存在的情形下,如果公司股票发行高度分散化,单个股东持有股份不足以对公司资本运营过程构成有效操纵,那么,股东与经理之间就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公司经理会以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个人目标,诸如经理会给他们自己支付过多的酬劳和奖金;实行没有效益但能够增强自身权力的投资;寻求使自己地位更为牢固的经营目标等等。

如此,为了爱护股东的利益不受损害,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操纵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对经理人员进行监控,确实是公司治理。

从公司治理咨询题提出的背景也能够讲明这一点。

从国际角度看,关于公司治理咨询题的争辩要紧是在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其缘故要紧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经济竞争力下降和经理阶层收入过高。

早在19世纪向20世纪转折的时候,现代公司制度就已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那时,大公司大差不多上由私人家族所操纵,卡内基家族、福特家族、杜邦家族、梅隆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凭借控股地位而对所属财团行使有力的操纵,财团的整个运营完全体现了大伙儿族股东的意志,全然不存在所谓的“代理成本”咨询题。

然而,随着大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股票发行数额的持续增大,股票持有出现出高度分散化趋势,以至于许多大私人家族在垄断财团中的持股比例也大大下降,直到最终丧失对财团的操纵权。

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基于对美国大公司权力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所有权与操纵权相分离”的命题,这一命题由卡内基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等的盛衰得到了证明。

在“两权分离”的情形下,如何保持公司运营的高效率和如何处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咨询题,而关于公司治理的争辩恰恰是围绕这两个咨询题展开的。

80年代中后期,巨额的联邦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低下的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与日本和德国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等,严峻困扰着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明显下降,经济竞争力今不如昔。

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公司所有制结构和公司治理方式的反思。

再者,与美国经济不景气、大量公司亏损甚至倒闭形成鲜亮对比的是,美国大公司经理阶层的收入却持续攀升,日益膨胀,并没有因经济增长乏力而有所下降。

据统计,美国大公司经理人员收入的增加与公司绩效之间缺乏正有关性。

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尔对美国150家大公司经理酬劳的研究发觉,当每股的收益上升10%,经理人员基础薪水和年度奖金就上升13.4%,而当每股收益下降10%,经理人员的基础薪水和年度奖金却上升4.1%,甚至每股收益下降55%,经理人员的收入仍跟过去一样。

此外,美国公司经理酬劳的水平也相当高。

1983~1993年美国经理的酬劳增长了70%,而同期大多数公司职工的收入却在下降。

大公司总经理的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已不罕见。

关于经理人员收入水平脱离公司实际经营状况而持续膨胀的现象,许多学者认为与公司治理失效以及对经理权力失控有直截了当关系。

第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连续衰退。

日本经济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坚持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到80年代末,日本的人均GNP超过了美国,位居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以主银行—相互持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要紧内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看作日本“经济奇迹”的要紧缘故。

然而,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大量企业倒闭,许多金融机构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经济陷入长期连续衰退之中。

面对严峻的经济衰退,人们开始反思日本的经济体制,专门是重新评判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成为人们关怀的焦点。

第三,前苏联和东欧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显现严峻的“内部人”操纵咨询题。

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实行“休克疗法”,以便实现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

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妄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和治理模式移植过来。

然而,事与愿违,私有化后的企业完全被企业原有治理人员所操纵,股东全然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施加任何阻碍,企业自身也难以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营规则运行,经济效率低下。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是过渡经济存在的普遍咨询题,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咨询题。

由公司治理咨询题提出的国际背景能够看出,该咨询题的核心是如何对公司的经理阶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操纵,以便使经理人员不偏不倚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美国、日本、前苏联和东欧等国的公司在运营中存在的咨询题,从全然上讲,差不多上由于没有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或没有找到股东对经理人员实施有效操纵的方法和途径造成的。

因此,关于公司治理的涵义,不论对其讲明有多少种,只要抓住监督和操纵经理人员的行为这一本质,就能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本文后面的分析均以此为基点。

二、公司治理的模式公司治理是一种监督和操纵经理行为的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公司治理机制又有所不同,从公司制度演进的角度,能够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模式:1.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该模式的要紧特点是:(1)从股权结构看,股东均为私人股东,股份持有相对集中,股票要紧被少数私人家族所持有,持股比例一样在50%以上。

(2)从持股的稳固性看,股东持股的目的要紧是对自己的投资行使直截了当的操纵,而不是通过股票买卖投机获利,因而持股的稳固性专门强。

(3)从持股形式看,长期性、投资性持股是要紧形式。

大股东大都采取“参与制”式持股,即私人资本以其所开办并直截了当把握的股份公司作为“母公司”,去购买不的公司的股票,把握一定的股票操纵额,使其从属于自己,成为自己的“女儿公司”;各“女儿公司”又用同样的方式操纵更多的公司,使其成为“孙女公司”等等,如此逐级操纵,就形成了庞大的资本联合体。

(4)从权力结构看,要紧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等三个机构,由于股票持有专门集中,大股东往往支配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有关公司运营的各项重大决策均由大股东亲自参与作出,公司董事会全面负责这些决策的落实和贯彻,职业经理只负责公司的日常治理事务,如生产、开发、人事、营销、融资等。

(5)从外部操纵机制看,资本市场已有初步的进展,存在流淌性较强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存在为股票交易提供了条件,使大股东通过购买股票操纵不的企业成为可能。

再者,资本市场的存在也为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自身规模制造了条件。

由于大股东持股比较稳固,对职业经理的约束要紧来自公司内部强有力的董事会,因此资本市场对公司运营的阻碍不大。

股东主导型治理模式是股份公司产生初期普遍存在的模式,其最差不多的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操纵权相统一,大股东能够对公司的运营施加直截了当且有力的阻碍,经理人员违抗大股东意志谋求私利的情形极少发生。

在那个地点,所谓“代理成本”几乎可不能产生。

2.经理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1)从股权结构看,股东人数众多,持股主体是大量的私人股东,股票持有出现高度分散化态度,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专门小。

(2)从持股的稳固性看,由于股东的持股额专门小,不足以对公司经营施加有效的阻碍,因而比较关注公司短期经营状况和股息及红利分配水平,一旦对公司业绩不满,或发觉所持股票价格下降,绝大多数股东都会抛售手中所持股票,因此,持股的稳固性差。

(3)从持股形式看,短期性、交易性持股是要紧形式。

(4)从权力结构看,也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等机构,股东大会名义上依旧是公司的最高权益机关,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对重大咨询题行使决策权,然而公司实际运营的真正支配者和操纵者是经理阶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