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规划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规划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Ξ提 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 和独立点状型等 3 种开发模式,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自治区1、引言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旅游产品。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 I)2000年公布的研究数据 ,世界草原总面积约 5250 ×10 k m ,占陆地总面积的 41% 南极洲和格陵兰除外,,远远大于 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面积 ,草地是世界上 9. 38 亿人口的家园。

草原景观以其辽阔、坦荡、悠扬、 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而著称 ,它与数以千计的草原植物、动物及传统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极具旅游 价值 ,构成一类旅游目的地。

由于依赖于草原进行远足旅行、狩猎、观光以及宗教或文化活动的人不少,所以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 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如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 期相隔 10 年的时间内 ,肯尼亚的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 46 %,其中草原及草原野生动物的贡献率接近80 %,因为到肯尼亚的国际游客 ,如果仅有一天的逗留时间,有 80 %的游客选择游览草原类型的国家公 园。

又如蒙古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 80 %,1995 - 1997 年间每年吸引 8.7 万名国际游客前来观光游 览。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了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 世 ,具有开展草原旅游的资源优势。

论文试图从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针对目前草原旅游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以保障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实现 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

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状况2.1 内蒙古草原的规模草原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 ,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及 鄂尔多斯高原 ,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

据1998 年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开展的遥 感调查数据显示 ,在内蒙古境内草原是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 ,1998 年面积达 4134.57 ×10 hm ,占自治区 土地面积的 35.87 %,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 19.2 %,是中国五大天然草场之一。

景观斑块数在自治区也最多 ,为 10869 块 ,占自治区景观斑块总数的 30. 72 %(表1) 。

4 2 [2] [1] 4 2 [3]表1 内蒙古的景观构成Tab.1 La ndscape str uct ure of Inner Mongolia 10 hm 景观名称 森林 草原 荒漠湿地 农业 人工建筑 合计 面积面积比例( %)斑块个数斑块比例( %) 1644.26 14.27 7600 21.48 4134.57 35.87 1086930.72 2894.9825.12 30228.54 1197. 37 10. 39 6076 17. 18 1623. 02 14. 08 6174 17. 45 32.23 0.28 16364.61 11526.43 100353771002.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景观类型为旅游开发的需要 ,结合草原植被、气候、土壤的差异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为以下 4种景观类型。

2.2.1 草甸草原景观 在半湿润气候控制下 ,以黑钙土 ———草甸草原为基质 ,有岛状森林斑块出现的景观,占据森林和草原 之间的生态交错地带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山麓地带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就属于这种类型。

建 群种为中旱生和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植物有贝加尔针茅、羊草和线叶菊等 ,还有花色艳丽而高 大的杂草类 ,如奇特芍药、马先蒿等 ,群落茂密而高大,有人称之为“高草草原”,观赏性好。

2.2.2 典型草原景观 在半干旱气候控制下 ,以栗钙土 ———干草原为基质的景观,在内蒙古高原本部广泛分布。

建群种为旱 密丛禾草植物 ,有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茅和冰草等优势植物。

层次分化明显,第一层为羊草及高杂草组 成 ,高 50cm 左右 ;第二层由丛生禾草的叶丛构成 ,高 20 - 25cm ;第三层为寸草苔等 ,高度多在 10cm以下。

2.2.3 荒漠草原景观 在干旱气候控制下 ,以棕钙土———荒漠草原为基质 ,并往往与荒漠群落斑块相结合的景观 ,占据草原 向荒漠过渡的居间位置,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

建群种由强旱生丛生 小禾草组成 ,草丛低矮 ,不到 20cm ,覆盖稀疏 ,不足20 %。

2.2.4 沙地草原景观 在半湿润 —半干旱气候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基质的沙生草原 ,往往是与疏林、灌丛斑块相结合的景观 ,植被覆盖率低,主要 分布在腾格里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为超 地带性景观。

根据内蒙古遥感调查结果 ,典型草原景观面积占草原景观面积的 43 %,居各类草原景观之首(见图1) 。

2.3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 typesof grassland landscape 受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 ,内蒙古天然草原除具有面积大、分布广 ,地带性差异明显 ,类型多样,季相变 化显著等一般特点外 ,其作为旅游资源 ,还有以下突出特征:2.3. 1 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 温带草原的植被群落一般都在 1m 以下 ,在微风吹拂下 ,掀起层层波浪 ,在蓝天映衬下十分壮观,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 ,该诗句把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牧草肥美、牛 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人们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古草原的无限向 往。

在夏季 ,内蒙古草原上气温较低 ,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不到20 ℃,而且昼夜温差大 ,降雨量少 ,多是温 和舒适的天气 ,晴空万里 ,具备调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条件,是适宜旅游的最佳季节。

2.3.2 草原动植物景观丰富 草原上的植物种类较多 ,草甸草原每平方米约有种子植物 20~30 种 ,典型草原每平方米内约有15~20 种植物 ,干旱的荒漠草原每平方米也有 12 种左右 ,它们形态各异 ,特性不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草原世 界。

尤其是草原上的花 ,更是品种多样 ,绚丽多彩 ,而且花期长 ,如淡紫色的马蔺,白色的唐松草等。

草原 动物也十分丰富 ,且容易被观察到 ,如野驴、黄羊、野骆驼、狼群等。

另外 ,到草原旅游的人们 ,常会看到大 小不同的墨绿色圈 (草原人们称为“蘑菇圈” ,在这圈子周围,人们可能找到气味芳香的野草菇 ,很有神秘) 色彩 。

2.3.3 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 ,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牧业文化 ,也称为草原文化 。

牧业文化是动态文化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崇 尚力量 ,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均有特色。

如蒙古族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 越贺兰山的广袤土地上 ,住的是蒙古包 ,就地取材 ,制作与移动都方便;穿的是蒙古袍 ,肥大而不开衩 ,袖长 领高 ,束以腰带后可以抵御高寒而多风的气候;还有蒙古族的奶茶、那达慕大会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 品。

2.3.4 景观的相对单调性 [4] [5]草原是内陆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下的产物,这里的降水不足以维持森林的成长,却能支持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所以草原辽阔无林。

由于草原这种辽阔、平坦的特点,加上草本植物群落高度的相对一致,使草原景观具有广阔性、均一性和无边界性,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相对单调,观赏时间久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2.3.5 草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内蒙古草原植被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力较差,生态系统稳定性小,脆弱程度较高,本身隐含着潜在退化的极大倾向和危险,一旦人为利用不当,极易导致植物群落的衰退,风蚀与水蚀加剧,土地荒漠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

同时由于草原很少有天然的沟壑或河流、山体作为游客活动范围的限制,旅游功能分区时很难将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分离,常常是生活区与景区合为一体,使得旅游开发十分容易造成草原景观整体性的分割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3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3.1 开发现状草原旅游资源作为内蒙古主要的旅游资源,一直是开发的重点,草原旅游产品成为内蒙旅游业的主打产品。

据统计,至2002年底,内蒙古已开发草原旅游区共42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为7处,赤峰和锡林郭勒盟是主要分布区,各有11处草原旅游区,开发规模和接待量较大的草原旅游区主要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周边地区,以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等开发历史相对较长的草原旅游区为主。

另外截止2001年底,全区建成以草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处,占内蒙古境内国家级保护区数量的35.7%,其中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都在遵循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适度地开发草原旅游。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特别明显的是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后与原来传统农牧业相比在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促使农牧民自觉地调整其产业结构、畜群结构和种植结构,减少对草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草、限制放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其中有部分人还基本脱离土地,从事服务性经营活动,使草原旅游区附近区域经济呈现新的活力。

3.2 存在的问题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有限,开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依然存在一些制约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问题。

3.2.1 开发规模小而且分散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区多而且分散,而且以小型产品为主,不能形成规模,大多数草原旅游区年接待规模小于10万人次,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高,还造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成本高,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受到制约,另外单个旅游区不具备宣传促销能力,知名度难以提高。

而且小规模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由于投入成本低,使得不断有新的草原景区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但是市场没有同步扩大,加之景点雷同现象严重,造成景区之间恶性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