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

18 古文二则
解释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即意义比较具体,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几个考点,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解释实词的方法:
(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存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的词积累起来,以便顺畅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难以理解,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运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晓雾将歇.(xiē)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交相辉映)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全,都)
(3)晓.雾将歇.(早晨)(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
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相与
..
(9)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
如吾两人耳(只是)(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0)但.少闲人
..
3.词语积累——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古义:鱼今义:鱼鳞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3)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4)但.少闲人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B.高峰入.云月色入.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C.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歌咏“月”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

(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

(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同学们,月亮,像佛一样有哲理,像婴儿一样可爱,像露珠一样晶莹,像灯一样照亮人间……它因为象征着嫦娥和后羿的故事而亮;它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它因为象征着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亮!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
02课内精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各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消散)
(2)实.是欲界之仙都(确实,的确)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4)怀民亦未寝.(睡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0.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可见月光;其次,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两相结合,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1.【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语句中。

03拓展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动物等的鸣叫和谐动听。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时:季节
(2)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
(3)遂.葺宇其上遂:于是,就
(4)于斯.已办斯:这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14.【甲】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甲】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5.【甲】文和【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他们的
这种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示例: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位作者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

我认为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或答“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石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挡了太阳;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潺潺,猿猴啼叫。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绵绵不断,韵律美妙。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

幸好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子。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佳山秀水为仁人志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