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水土流失院系经管院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刘晓玲学号102263017001我国水土流失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恶化生态环境等,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一、绪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现状1.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

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

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

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

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

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

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

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

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2.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 2%,且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在局部地区仍呈加大加剧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

因此,加强水土流已达56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2. 4亿t;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67. 5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 3亿t;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50万km 2 ,其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4%。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我国的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二)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

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

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3.土壤流失严重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

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水土流失的形成一、自然因素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二、人为因素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

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

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

1.陡坡开荒、顺坡垦植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

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2.森林植被、地表结构的无序破坏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

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观念淡漠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

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

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

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

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

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这次科学考察,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丧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

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4m。

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m,也已成为地上悬河。

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m3。

洞庭湖年均淤积0.98亿m3。

泥沙淤积是造成调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

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

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

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

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

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这次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设想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范围及任务交叉重复,统筹考虑、综合协调及趋势预见不足,治理规模偏小,整体功能欠佳,治理效益单一,不能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问题。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统一规划,对重点地区实行重点投入,以早见成效,快见成效。

(一)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