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摘要:合作学习是“活动单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
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保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
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
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
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
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
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
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
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
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
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
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
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学会表达。
必要时可要求写出发言提纲,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组内那些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学生,教师就更要深入到小组中,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加以激励,使他们也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实施激励评价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
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有利
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2、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
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2)讨论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
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对学生的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
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合作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的习得程度,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对学生个人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三级评定,对照学生个人成绩评定表进行(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对于学习小组,以小组自评,组际互评,教师加分的方式,对照小组成绩评定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