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赤道与公转轨道(黄道)的夹角23.5° 黄赤交角即南
二者之和是900
北回归线的度 数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600
300 23.50
23.50 300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太
46°52′
90°
阳
66°34′
43°08′
0°
光
冬至日日照图
太
0°
43°08′
66°34′
阳 90°
46°52′
光
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
公转方向
远日点 N 7月初 速度最慢
太阳 公转方向
N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最快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公转
地轴
太阳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 自西向东(从北极
看是逆时针)
看是逆时针)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恒星年:365日6
(转360°)
时9分10秒
(2)楼距应增大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弧
晨昏线经过北 极点,与经线 圈重合,为春 秋分日
夜弧
昼夜平分
1.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
6月22日
9月23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公转速度的变化与二 分二至日之间的关系
速度 渐慢
夏至
春分
夏至
近日点 冬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远日点
秋分
速度 渐快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段:夏至→秋分→冬至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段:冬至→春分→夏至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各地相等,每小时 15°(两极点为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近平均日约点59较′/快日, 平远均日约点30较千米慢/秒
地球自转形成平面叫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黄赤交角
4.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地轴与公转轨道(黄道)的夹角66.5° 南北极圈的度数
1.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公转方向
N
太阳
N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地球绕日运行的路径叫公转 轨道,它是一个近似正圆的 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
S
太阳
S
公转方向
2.公转的周期: 365天6小时9分10秒(1恒星年) 3.公转的速度: 平均角速度59′/日,
极夜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极昼
2.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极圈内是极昼 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长
( 二 )
第 三 节
地
球地
的球
公的转运动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和应用; 4、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5、五带的划分; 6、四季的天文意义和划分。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夏至日 (6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23°26′
0°
(二)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春秋分
赤道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冬至日 南回归线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90°-| 36°34′+23°26′|=30 °
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x=20×cot
正午太阳 高度角
30°=34.7 m。
(2)黄赤交角变大为23°34′, 正午太阳高度=29°52′,变小了,
楼房影子
楼影变长,两楼间距应增大。
答案:(1)34.7 m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
=90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求纬度差:同纬取“-”,异纬取“+”
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
试计算:冬至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少?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的更替 • 五带的划分
(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 (1回归年)
某疗养院(北纬36°34′) ,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 建一幢楼房。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
(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2)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如何变化 ,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采光?
解析:(1)要保证1楼能被太阳照
射,正午太阳高度应最小,为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