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

专升本大学语文串讲诗词部分

诗词单元1、学习目标(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

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

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

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

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

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

“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

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

比:“以他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

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

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登楼赋文学常识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

所谓“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的合称。

建安为东汉献帝刘协年号,时间为公元196—220年,在时间上应属东汉,建安时期的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所以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乱离的痛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后人把这种文学精神称作“建安风骨”。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在这七人中,王粲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登楼赋》最为人称道。

曹丕《论文》中称“王粲长于词赋”,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的《登楼赋》之所以成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是因为它打破了汉大赋歌功颂德的体制,开始面向现实,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表现手法上,一反汉赋雕琢的作风,虽用铺陈而不做连类繁举,有诗话的倾向,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的手法,篇幅短小,写景简洁明快,抒情深切动人,所以是建安小赋的代表作。

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

写作背景及主题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

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

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

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

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

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公元204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骋目四望,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

这篇《登楼赋》,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

所以,其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

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

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他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作为表现的主体。

此赋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性。

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且也在后来用“王粲登楼”代指思乡与不遇的特有感情。

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据此创作了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结构层次及内容提示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思乡之情。

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一个“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登上这麦城城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势,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楼与它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流向沮水,倚靠着弯曲的沮水中的长洲。

楼的背面是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面临着江岸水边新开垦的田地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尽头是陶朱公的墓地,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

花木果实遮蔽着原野,谷物庄稼布满田畴。

(这里)地方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啊,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陶墓”,陶朱公的墓地。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变异姓名,到齐叫作鸱夷子皮,到了定陶就叫陶朱公。

19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后年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王粲此典,实际反衬自己一事无成,未能像范蠡那样成就功业,与后文“冀王道之一平”之政治抱负相呼应。

“昭丘”为楚昭王的陵墓。

他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政治环境与王粲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楚昭王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

王粲用此典,意思是自己不能与上像楚昭王一样的明君,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感慨万千,深意正在于此。

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道路弯曲而长远啊,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

悲叹故乡遥远而被阻隔,眼泪横流而不能停止。

从前孔子在陈国受困的时候,发出过“回去吧”的叹息,楚国的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仍然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在病中呻吟时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

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困窘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孰忧思之可任”)的程度。

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

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

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仲尼的典故,朱熹称“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谈焉。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如同等待黄河水清没有尽头啊!(我)希望朝廷政局统一平定,借助太平盛世的大道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也害怕像淘净的井水无人饮用。

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

(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

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

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

(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

(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

(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对思乡之情作进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

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绝非关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

王粲蛰居荆州一隅,因所托非人而宏图难展,不免感慨丛生,愁肠百结。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便是愤懑郁积的内心情怀的直接表露。

在赋的结尾部分,作者遥顾开头,以“循阶除而下降兮”,呼应“登兹楼以四望兮”,以“气交愤于胸臆”,呼应“聊暇日以销忧”。

作者本为销忧而登楼,谁知登楼销愁愁更愁!终篇之际,作者在浓重的使人压抑的悲愁气氛中,将一个夜半不寐、辗转反侧的自我抒情形象突现在读者面前,就像一幅占满整个画面的大特写,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让我们至今掩卷而思,尚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内心起伏震荡的感情波澜。

艺术欣赏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写文字,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色。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点。

1、虚实相间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写四方所见。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点,以一个“清”字、一个“曲”字加以表现,再冠以“挟”和“倚”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

这是实写。

接着两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

这里点明古人遗迹,写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极深隽,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业、不遇明君的现实处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