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在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明显。
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
大圆肌下缘为肱动脉和腋动脉的分界标志。
桡动脉体表投影:从肘前横纹中点远侧两厘米处分别至桡骨茎突前方和豌豆骨桡侧的连线为桡尺动脉的体表投影。
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
腋腔的构成?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①顶:由锁骨中1/3部、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朝向下外,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共同构成。
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④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⑤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⑥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筛状筋膜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的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之间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其深面是到上肢的血管神经鞘,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锁胸筋膜后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由此筋膜穿入至腋窝。
臂丛:臂丛经斜角肌间隙进入腋窝后,围绕腋动脉第2段周围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
(1)内侧束的分支: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根(2)内侧束的分支:胸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3)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饶神经,腋神经。
肱动脉分支: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正中神经:伴肱动脉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先行于动脉外侧,约在喙肱肌止点处斜过肱动脉前方至其内侧,下行至肘窝。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
尺神经:在臂上部行于肱动脉内侧,至臂中点附近离开肱动脉,向后穿过肌间隔,进入臂后区。
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
肘窝的构成及其内结构的排列:肘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组成。
肱二头肌腱位于肘窝中央,其尺侧有肱血管、肘深淋巴结、尺血管、正中神经,其桡侧有桡血管、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
三角肌:起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1/3、肌纤维由前、外、后三个方向包绕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肱骨外展,前部纤维可屈肩关节,后部纤维可伸肩关节。
由腋神经支配.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穿四边间隙至背侧,分布于三角肌、小圆肌,其终末支在三角肌后缘中点处穿筋膜,分布于臂外侧的皮肤。
在临床上,由于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肱骨外科颈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
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 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接处,是触摸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
肌腱袖:由冈上、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关节囊周围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
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或肱骨大结节骨折等。
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
又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
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肘后三角:屈肘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动脉网: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
腕管:屈肌支持带与深面的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
腕管里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分别被屈肌总腱鞘或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或桡侧囊包绕。
正中神经由两者之间进入手掌。
伸肌支持带:掌浅弓、掌深弓:肱骨骨折及移位的解剖学基础1.肱骨外科颈骨折 骨折线位于肱骨大、小结节和大、小结节嵴交界处。
骨折后,近侧(上)断段因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作用而呈外展和外旋错位;远侧(下)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作用而呈内收和内旋错位。
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
2.肱骨中段骨折 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侧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作用而呈内收错位;远侧断段因三角肌作用而呈外上错位。
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侧断段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冈上肌作用,向外前方错位;远侧断段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作用而向上错位。
因桡神经紧贴桡神经沟行走,肱骨中段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3.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逐渐由柱状变为扁平状,骨密质亦变薄,这一部分受外力影响时,可能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由于肘部在屈或伸的不同状态下受外力打击,将产生不同类型的髁上骨折。
屈型,近侧断段因肱二头肌的作用而向前向上错位。
伸型,远侧断段因肱三头肌的作用向后向上错位。
骨折错位可能将肘关节前方的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挤压于断端之间,造成血管神经损伤。
尺神经损伤会出现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而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在臂部损伤时,患者前臂不能旋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鱼际萎缩,称为猿手。
若正中神经在腕部受损,症状局限于手部,其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鱼际萎缩,拇指丧失对掌功能。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1 cm 处上行进入小腿内侧, 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 cm 处,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约3~4 cm 处穿大腿阔筋膜(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除沿途收纳小腿和股内侧区的浅静脉外,汇入股静脉前,还收纳了以下5条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内测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隐静脉全长的官腔内,有9~10对静脉瓣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穿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 。
髂胫束:大腿的深筋膜称阔筋膜,坚韧而致密,包裹整个大腿,上方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并与臀筋膜和会阴筋膜相续。
阔筋膜在大腿外侧部非常坚韧,由髂嵴前份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
隐静脉裂孔 saphenous hiatus: 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
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其形状呈镰状,因此又称为镰缘.血管腔隙:由腹股沟韧带,髂骨与髂耻弓围成的间隙,内含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由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及髂耻弓围成,内有股鞘、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及淋巴管通过。
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即为肌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
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简述股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股三角的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及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
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三者间的位置关系为股动脉居中,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成,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此种关系便于临床上进行股动脉压迫止血,股动、静脉穿刺及股神经麻醉的定位.收肌管:又称Hunter 管。
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
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
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
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
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
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
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
试述梨状肌上、下孔的构成及其穿行的结构:梨状肌穿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
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走形)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起于骶丛,多以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
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行于大收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幗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简述腘窝的境界及内容:腘窝为膝后区一菱形凹陷,其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股薄肌、缝匠肌和部分大收肌也参与内上界构成;内下和外下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顶(浅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窝的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腘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以及淋巴结、滑液囊及脂肪组织等,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
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
膝关节动脉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的第3穿动脉,胫前返动脉。
意义: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
小隐静脉:伸肌下支持带:由足底深筋膜浅层形成,坚强致密,呈三角形,尖(后端)向后附于跟结节,底(前部)向前分成5束,彼此借横纤维相连,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和趾腱鞘。
又称小腿十字韧带,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多呈横的“Y ”字型,外侧端附着于跟骨外侧面的前部,内侧端分上、下两束分别附于内踝及足内侧缘。
踝管 :跟腱止端与跟骨骨面之间的滑膜囊。
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及内踝共同围成一管道称踝管。
踝管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
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
踝后区的外伤、出血或肿胀均可压迫踝管的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
足弓:可分为内外侧弓和横弓。
是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关连结而成,借足底肌、韧带和肌腱维持,弹性好,具有缓冲震荡、支持、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