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之”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
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三)助词
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
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
“以”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二)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四)固定搭配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以亿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而”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二)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①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例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②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地”“着” 例如: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③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④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使之冲烟而飞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悦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俄而雪骤相委而去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疑邻人之父
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其”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又相当于“他”“她”“他们”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②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童趣》)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又相当于“其中的”。
①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
(二)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其家甚智其子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于”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虚词
“之”
忽啼求
之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
于舅家见
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彼其受之天
也不受之人
今夫不受之
天又不受之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
撤屏视
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
瞑
又数刀毙之
亦毙
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为妙绝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一儿以日初出远
投以
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而”
得为众人而已耶
结友而
别
妇拍而呜之
俄而百千人大呼
一抚尺而已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道渴而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怒而触不周之山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其”
并自为其
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
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
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
也如此其贤也其夫呓
语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弃其杖
问其
故
及其日中如探汤
恐前后受其
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
下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
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饮于河、渭
其一犬坐于前
焉
父异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为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自以为大有所益
化为邓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也
父利其然也
余闻之也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则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且
且为众人
乃
蒙乃始就学
屠乃奔倚其下。